鸦泉 作品

第134章 盐军入局......(第2页)

西门辰:“张*情知成事艰难,应当会选择投靠一方势力。而辽国已灭,西夏偏远,张*能投靠的,只有大宋。”

或者盐军。

盐军也算一方势力,但盐军举义却一直未举反旗,明面上还是听从宋廷号令。

如此,张*与其投靠盐军,还不如选择投靠宋廷。

“呵。”西门卿嗤笑一声,“以东京君臣的软骨头,敢接受张*的投靠?即便投靠了,一旦金国开口,东京君臣怕是立即就献上张*人头。”

就如同历史上那般。

李纲在盐军地盘为官两三年以来,作为旁观者,见识了盐军真正是爱民如子,也见证了东京君臣的荒唐无能。

他现在不说归服盐军,却已经更赞同盐军的行为。

“只是可惜了张*,能写词做文,又体恤百姓,愿意为被掳掠的燕京百姓鸣不平。”

兵贵神速,张*甫一起兵,金国便迅速调兵采取行动。

而张*也如西门卿等人所料,暗中与大宋君臣取得联系,准备献上平州以归附大宋。

金国调兵后,不曾耽搁便迅速扑向平州,张*抵抗不住,平州被攻破。

大约是基于与大宋的约定,张*在平州被破后,一路逃到已经属于大宋的燕京。

而金国严正的交涉也随即到来。

“……招纳金国叛将,非友邦之举!宋国居心叵测,若不及时纠正,我大金必不相饶!”

“献上张*首级,方显友邦诚意!”

西门卿听着情报网传回的消息,心生可惜时。

然而不过半日,就又接到奏报:

“启禀节度使!张*逃到燕京后,心中不安,提防宋军,竟又与我方探子接上了头。”

“彼时听闻宋金两国交涉,张*深觉不妙,在宋军围剿欲砍他头颅去平息金国怒火时,率领亲兵侥幸突围,出得燕京,逃到了渤海湾海边,请求登船归附盐军!”

“现如今,张*及其几百残兵尚在船上,船还在渤海湾游弋,金兵则在岸上交涉索要。”

前来奏报的是情报网中的高级探子,因为事关重大,才坐船南下亲自禀报。

“还需节度使决断:若不欲与金国和金兵交恶,那我们便把船靠岸,将张*交予金兵。”

“若接受张*归附,那便扬帆开船,出渤海湾南下沧州港口。”

不用朱武等人分析,也都显见事关重大。

西门卿沉默不语,静坐思索,半刻钟之后,下令:“扬帆起船,南下沧州!”“得令!”

张*还在半路上,没到沧州盐场港口呢。

但盐军海船扬帆出海时,金国便已知晓盐军接受了张*的归附。

金营之中,主帅大帐。

此时尚且在世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一身气势冷厉血腥,坐于上首不言不语。

未来的金太宗完颜晟,阿骨打的四弟,金国的首席大臣,金国的储君,坐于下首。

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依次列席。

阿骨打沉思不语,完颜晟则开口:

“盐军首领西门卿,极擅商贾事,富甲大宋,便是辽国也有他的养马场,茶叶、砂糖、香皂香水等,也为辽国贵族所追捧。”

“如今辽国已灭,他却仍有一张密报网,铺在北方——不止网罗辽国也有金国,盐军探子散于百姓之中,或者他们本就是土生土长的草原百姓,无从根除。”

“或许隐秘军情他们无从得知,但北方的消息,西门卿比宋廷君臣都更快得知。消息灵通,即便未动,也能做到运筹帷幄。”

被东京君臣算计的西门卿和盐军,金国储君却是戒备异常。

完颜宗翰却不愿长他人威风:“区区一个西门卿,区区一支盐军,有甚可惧?!他敢收留我大金叛将,就得给他点眼色瞧瞧!”

完颜宗望也是一样的态度:“正是!就算传闻盐军悍勇,他三五万盐军,还妄想与我金兵百万对抗?!”

果然不如四弟,有勇无谋的两个武夫!

阿骨打开口:“亏你们还知道盐军悍勇。盐军治下三州一府……不,如今还要加上远缀西南的巴蜀之地,俱都百姓富足,陈粮盈仓,岂是轻易好惹的?”

完颜晟附和:“巴蜀之地偏远,于沧州盐军可视作长远布局,却不能及时相助,不必过多顾虑。”

“只是沧州盐军,应有五万以上了,根据辽国那个马场的情况推测,其中应有一两万骑兵。

这样一支盐军,就算传闻悍勇,又盔甲兵械精良,确实也无法与金兵百万大军对敌。”

战场之上正面对战,五万盐军确实无法硬抗金兵铁骑。

完颜晟:“但这样一支悍勇精良的奇兵,又怎会与我们正面对战呢?”

“奇兵,自然是出奇制胜。”

对于阿骨打来说,不需要害怕盐军,但需要防备盐军。

“现在盐军招纳叛将张*,应当如何应对?”

完颜晟似是早有成算,“盐军,说来只是大宋的一支义军,在大宋国土之上,自当由大宋管束。”

“而且,盐军至今未举反旗,传闻西门卿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大宋忠臣。哈,仁弱的大宋人,嘴里句句念叨的是忠君爱民,却还不是胆小如鼠,将自身过错导致的后果,转嫁于百姓身上。”

“反倒是那西门节度使,真正让百姓安居温饱。

却是可怜,要受他忠诚的朝廷责问了……”

阿骨打:“四弟的意思是……”

……

作者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