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之 作品

第16章 走向顶峰(一)(第2页)

    “不过……”周龙啸打断了他。

    王成伟一愣,心道:还有条件?

    “厂房和人手我可不是白给你,我得给你安排任务。”

    王成伟眨眨眼不说话,等着周龙啸说下去。

    “三年,我给你三年的时间,我们的半导体技术至少要能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

    周龙啸特意在“至少”两个字上加重了音调。

    王成伟好像立军令状一样,站起来一脸严肃地说道:“厂长,你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周龙啸笑了笑:“那这件事,我就交给你了。”

    “是。”

    半导体技术诞生的很早,但其实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发展,各个国家也才发展了几年,我们当时与他们的差距确实不算大。

    王成伟敢打包票,心中其实是有底的。

    “去吧,赶紧开始准备。”

    王成伟满脸激动的神色,离开了周龙啸的办公室。

    看着王成伟离去的背影,周龙啸在心中为电子管厂做着规划:半导体器件这条线如果能站稳脚,电子管厂至少未来二十年内不会落伍了。

    而就在电子管厂内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时,一条噩耗突然传来。

    中苏关系破裂了。

    苏联单方面终止了对我国的援助协议,援助专家也要马上被撤走。

    这件事情对于电子管厂确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实影响已经不那么大了。

    电子管厂从一开始的时候就在逐步有计划地减少对苏联的依赖,无论是替代材料的国产化还有新产品的研发方面,都在逐步地自力更生。

    苏联停止援助的时候,90%以上的关键材料已经都可以在国内得到满足。

    而在电子管的新产品研发方面虽然一开始都是根据苏联的产品进行仿制,但是一旦仿制成功就会在仿制产品的基础之上开发新产品,无论是军用还是民用方面。苏联可以生产的电子管当时红旗电子管厂已经大多都可以进行生产了。

    而在半导体方面,差距则更小了。苏联的发展时间也不算长,我们和他们的差距本就不算大,加上电子管厂研发的速度很快,锗材料和全部零部件已经可以自给自足。

    而在研发目标上,其实电子管厂当时已经盯上了美国的四极管。

    所以当苏联对我国的援助停止,实际上电子管厂因此受到的影响其实很小。

    但在有些领域就并非如此了。

    当时很多工业领域我们还严重地依赖苏联,所以当苏联停止援助了,很多领域就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就比如广播设备。

    当时我国的广播设备所用的两种电子管Γ431和Γ433完全都是由苏联提供的。

    苏联停止了这两种电子管的供应,意味着我们的广播设备将无管可用,全国所有的广播设备都随时面临着瘫痪的风险。

    事情一发生,一机部负责广播设备的同志秦牧火急火燎地前往电子管厂找周龙啸寻求帮助。

    秦牧一到电子管厂就说自己要找周龙啸。

    电子管厂的人领着他来到厂长办公室,结果周龙啸不在。

    问了秘书之后才知道,周龙啸去了车间。

    秦牧又跟着秘书去了车间找周龙啸。

    周龙啸正在直热式电子管车间了解他们目前的良品率情况。

    秘书领着秦牧急匆匆来到周龙啸面前。

    “厂长,一机部有人找你。”

    听到秘书说是一机部的人,周龙啸热情地上前打招呼。

    “你好,同志。”

    秦牧都已经顾不上打招呼了,上来就说道:“周厂长,救急啊。”

    听到对方这么说,周龙啸不禁皱起了眉头,询问对方出了什么事情。

    “苏联停止了对我们的援助,全国所有的广播设备用的都是他们提供的电子管。他们一断货,一旦广播设备的电子管出问题,我们根本没有可以替换的。现在全国所有的广播设备都处在随时瘫痪的风险中,你们厂能不能马上开始仿制广播设备上用的电子管?”

    周龙啸一听,不敢耽搁,马上说道:“走,先去我办公室说。”

    秦牧跟着周龙啸急匆匆地来到办公室。

    “电子管的型号你知道吗?”

    “我知道,是Γ431和Γ433这两种。”

    听到这两种管型,周龙啸稍稍愣了一下,回忆似的想了想,自言自语地说道:“Γ431……Γ433……这两个型号我好耳熟啊。”

    他随即又看向那位同志,说道:“同志,你稍微等我下啊。”

    周龙啸走出办公室,让秘书把收讯放大管车间的赵主任叫来。

    赵主任来到了周龙啸的办公室。

    “厂长,你找我。”

    “哦,你来,赵主任,我有个事想跟你确认一下。”

    赵主任看了看周龙啸又看了看旁边一机部的同志,走到了跟前。

    “咱们厂去年仿制了不少苏联的管型,我记得当时你们车间仿制了几款用在中短波广播电台上的管子。”

    “对啊。”

    “Γ431和Γ433这两款你有印象吗?”

    “哦,这两款啊。”赵主任笑着说道:“已经仿制成功了,工艺并不复杂。但是国内一直用苏联的管子,我们打不开市场,就一直没有量产。”

    “哦……”周龙啸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一机部的那位同志瞪大了眼睛,突然站起来看向赵主任,一脸不可置信地说道:“你们已经可以生产了吗?”

    赵主任被那位同志突然的举动吓了一跳,被他这么一问竟然有些心虚了。

    “对……啊,是Γ431和Γ433吧?”

    “你们怎么不早说。”秦牧刚问完就觉得自己这个问题愚蠢。

    红旗电子管厂属于二机部,怎么会向他们一机部汇报技术成果呢。

    秦牧松了口气似的,笑着说道:“你们真是有远见。”

    赵主任摆摆手,说道:“不是我们有远见,是我们厂长有远见。我们厂长说了,苏联能生产的管我们都要能生产,这是我们厂最低的目标。等再过几年,苏联造不出来的管我们也要能生产。”

    秦牧激动地走过去握住周龙啸的手:“周厂长,你真是太有远见了。这次真是帮了大忙了,你们是大功一件啊。我回去要跟部长汇报,让他跟二机部沟通,让二机部嘉奖你们。”

    “哎,过奖过奖……那这样,我马上让赵主任他们车间先量产一批。先解决了燃眉之急再说。”

    “好的好的,感谢感谢。”

    周龙啸又看向赵主任:“你们车间最快什么时候能下线一批?”

    赵主任想了想说道:“月底之前,我们应该能产五万只。但是……”

    赵主任又看向秦牧:“用量你们能保证吗?别我们生产出来,你们又要不了。”

    秦牧走过去握住赵主任的手,说道:“那可是太能了,以后全国所有广播设备的电子管就用你们厂的了。”

    秦牧说的话当然是情绪激动中开出的空头支票,不可能全国所有的广播设备都用电子管厂的产品的。

    但是在广播设备上用的电子管,774厂一度占据着全国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持续十几年。

    电子管厂在产品研发上的突出表现,引起了一机部的重视。很快他们就接到了新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