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是之 作品

第16章 走向顶峰(一)

    1959年刚开年就有好消息传来。

    电子管厂拉出了第一根锗单晶,同时制定了制造二极管和三极管的锗单晶技术要求。

    这意味电子管厂已经具有了批量生产半导体锗二极管和锗晶体管的能力。

    但是半导体实验室并不止步,王成伟随即又马上开始试制硅二极管。

    相比于锗二极管,硅二极管的性能更加稳定,而且可以在一百五十度的高温中工作。最重要的是,它的原料更加容易获得,生产成本也更低。

    可是硅二极管的生产工艺相比锗二极管要困难得多,王成伟的研发一时陷入了困境。但就在王成伟一筹莫展的时候,一场国内的突发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研发进程。

    就在电子管厂启动硅二极管研发不久,周龙啸收到一封总参发来的密件。

    周龙啸当时正在办公室里翻阅国外最新的电子管资料,秘书神色匆忙地走了进来。

    “厂长,总参来的密件。”

    周龙啸稍稍有些吃惊,虽然他们是军工单位,但是总参直接给发密件给他们还是比较少见的。

    周龙啸接过文件,朝秘书说道:“你去忙吧。”

    “好的。”

    秘书走后,周龙啸检查了一下文件,确认档案袋完好无损。

    他撕开了档案袋。

    周龙啸看完文件后,心中一震,丝毫没有耽搁,赶忙让人叫来了王成伟。

    王成伟正在实验室忙着硅二极管的研发,听到周龙啸找他,放下手上的工作去了周龙啸的办公室。

    “厂长,你找我?”

    “你来,把门关上。”

    王成伟一愣,看着周龙啸神情十分严肃,他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

    “出什么事了,厂长。”

    “你现在马上动身去总参参加一个机密会议。记住,一定要保密,对谁都不能说。”

    王成伟正一脸的疑惑,周龙啸把密件递给了他。

    王成伟看完密件,同样一脸的震惊。

    他稍稍平复了下心情,面色凝重地说道:“我明白了,我马上动身。”

    “嗯,不用回去拿东西了,他们会接应你,你现在就走。”

    “好。”

    周龙啸以回老家探亲的名义给王成伟批了假,命他火速赶往总参。

    而厂内,除了周龙啸以外,没人知道王成伟的真实去处。

    电子管厂收到这封密件的原因还得从去年的九月份说起。

    1958年9月24日,国民党18架f-86战机侵入温州上空,我空军马上起飞拦截。双方在交战中,我军一架歼5战斗机被击中,飞行员王自重不幸牺牲。当时我国其实并不清楚王自重驾驶的歼5到底是怎么被击落的。

    后来在进行地面搜救时,我军发现了一些导弹残骸还有一枚没有爆炸的导弹,才知道原来台军使用了一种全新的空对空导弹武器,也就是后来被世人所熟知的美国的“响尾蛇”导弹。

    获得了这些残骸后,国家十分重视,马上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始了研究和仿制工作,任务代号“55”。

    55工程是最高保密项目。周龙啸收到的密件,就是命令他们参加仿制响尾蛇导弹的任务,并负责其中的半导体二极管部分。

    王成伟被派往总参参加机密会议,并且在会议之后带回来四只二极管样品,这四个样品刚好就是硅铝键合金节二极管。在当时属于非常先进的半导体二极管。

    回厂之后,王成伟先去找周龙啸汇报情况。

    听完王成伟的汇报之后,周龙啸脸上的表情已经怒不可遏。

    “真是欺人太甚!”周龙啸拍着桌子愤怒地吼道。

    “对方使用的这种新式武器非常先进,没人想到居然直接从飞机上发射导弹,而且采用红外线制导,对方在视线范围以外就可以发起攻击。这次的事件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

    落后,就要挨打。

    “总参给所有参与单位都下达了死命令,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总参给我们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是仿制这种管型。”

    王成伟拿出一个盒子,他打开盒子,里面装着四只半导体管。

    周龙啸虽然并不十分懂技术,但是他看到那四只半导体管的时候也意识那种半导体管跟他们现在已经能生产的不是一回事。

    “你现在马上开始仿制,事关国家安全,这种半导体二极管我们必须马上可以生产。”

    “我明白,我马上开始。”

    “记住,一定要快,不惜一切代价必须做出来。”

    “厂长,你放心,没有样管我们都能做出来。现在有了样管可以参考,对于我们来说更不在话下。”王成伟信心十足地说道。

    周龙啸点点头看向王成伟:“成伟,这件事就看你的了。”

    “厂长放心,给我一个月的时间。”

    王成伟离开周龙啸的办公室后就启动了对样管的仿制。拿到了更先进的样品之后,王成伟信心十足。一个月的时间,他并不是吹牛。没有样管作为参考,王成伟都能带着人摸索着制造半导体管。现在有了更先进的管子作为参考,研发的难度被大大降低。说白了,抄还不会抄吗?

    果然,不到一个月王成伟就仿制出了二极管,成为完成了总参下达的任务。

    而这次仿制无疑让电子管厂在半导体二极管的技术上进步不小,很多关键技术随之突破。

    随着半导体技术上的进步,周龙啸萌生了进一步扩大半导体器件生产规模的想法。

    他叫来了王成伟,准备给了他一个新任务。

    “厂长,你找我?”

    “成伟啊,你来。”

    王成伟坐在了周龙啸面前。

    “咱厂目前的半导体生产你怎么看?”

    周龙啸上来就问自己对半导体生产的看法让王成伟一时有些没反应过来。

    但电子管厂的员工在周龙啸面前从不藏着掖着,向来是有话直说。

    王成伟只想了几秒钟,就直言不讳地说道:“厂长,我觉得咱厂现在的半导体生产太小家子气了。”

    “哦……怎么个小家子气?”

    “厂长,咱厂是万人大厂,哪个车间不是成百上千号人,结果半导体的生产就那么几个人。我打个比方,咱厂要是烧饼,半导体的生产就是上面的芝麻。现在半导体器件的应用是不如电子管,成本也比电子管要高得多。但是这东西潜力大啊。我也明白,生产半导体器件不是国家计划内的任务。但是我觉得,咱厂怎么着也应该适当地扩大一下半导体的生产规模。”

    王成伟跟周龙啸想到一起去了。

    “嗯。”周龙啸点点头:“其实我也是这么想的,半导体器件虽然不是国家下达给我们的任务,但是我也觉得有必要重视起来。”

    听到周龙啸这么说,王成伟突然意识到厂长似乎是有了想法,他眨眨眼等着周龙啸说下去。

    “这样吧,我把咱厂的一个电子管的生产车间划给你,专门用来生产半导体器件。另外再给你两百个人的名额,这两百个人你是从厂外招还是从厂内调我不管,你自己决定。你去单独成立一个半导体生产车间,车间主任就是你了。”

    听到周龙啸一下子就给了自己一整个车间还有两百个人,王成伟欣喜若狂。

    “厂长,真的?”

    “这还有假的?”

    他激动地说道:“厂长,哎呀,你太英明了。难怪就比我大三岁,你能当厂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