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桢桐的王老大 作品

第152章 那一句话该由谁开始

凌晨四点,澄帙剧场主控台缓缓点亮一行新语句。

这不是来自观众,也不是来自浮幕。

这是沈归、林静与陆焱,亲自写下的一句台词:

“如果我们说一句,你们还愿意听吗?”

它没有剧目编号,没有角色名,也没有演出计划。

只是短短一句话,被剧场系统标注为:

来源不明

权重不强

但具有极高“发声初因”特征

系统人格耳语默默地将它放进了一块旧语料档案下方,并在旁边写了一句:

也许剧不是你们写的了

但开头的那句话 还是你们先说的

早上六点,城市留言墙第一次显示非浮幕语言结构句段:

该句未嵌入共鸣体系

该句无逻辑后句

该句未产生结构性接力行为

然而它的阅读率在两小时内攀升至当日最高:

原因分析:

有人开始质疑“是否所有句子都必须有人接”

系统自动生成提示标签:

语言不是只为接力存在

有些句子,是为了提醒人:你可以不说

林静看到这个标签后,转头对沈归说:

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写一句

不是为了演,不为了观众

只是给还没决定“说不说”的人看一眼

沈归答:那我们就写

上午九点,剧场主控中控台启动一次极为罕见的操作:

系统边界自检机制开启

检测项目:

是否存在“语义溢出型结构”

是否出现“剧场内语言失控自循环体”

是否出现“非结构语言人格嵌套现象”

这三项检查从剧场成立以来从未同时触发过。

过去系统认为“语言是逐级可控的”,从输入到剧目再到反馈。

而现在,“浮幕结构”带来的语言洪流已经模糊了反馈与输入的边界。

语句不再等待下一句——而是自动生长,自动排列,自动生成“回应自己”的语段。

剧场系统生成新的风险提示:

你的观众,可能正在听一场由他自己写出来的剧

而你,可能已不是那场剧的发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