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滞留三日(第2页)
"穗丫头,给我称半斤酱菜..."王婆婆话说到一半,看见柜台后的宋闻舟,眼睛立刻眯了起来,"哟,这位是?"
"宋先生,昨晚避雨留下的。"叶青穗简短地介绍,"这位是巷口的王婆婆。"
宋闻舟拱手行礼:"婆婆好。"
王婆婆上下打量着宋闻舟,又看了看桌上墨迹未干的菜牌,突然笑了:"穗丫头,这是你相好的?字写得真不赖。"
叶青穗正在切笋干,闻言刀都没停一下:"宋先生是读书人,在我这儿帮忙的。"
"读书人?"王婆婆凑近宋闻舟,"长得真俊,定过亲没有?"
宋闻舟耳根微红,正要回答,屋顶突然传来"啪嗒"一声响,紧接着一滴水落在了王婆婆的鼻尖上。
"哎呀!"王婆婆跳了起来,"穗丫头,你这屋顶漏了!"
叶青穗抬头,看见房梁处果然渗出了水渍,正慢慢扩大。她叹了口气:"老毛病了,每次下大雨都这样。"
"我来看看。"宋闻舟放下毛笔,搬了张桌子过来,利索地爬了上去。他伸手摸了摸潮湿的房梁,又敲了敲周围的瓦片:"是瓦片松动了,雨水渗进来。得补一补。"
"等天晴再说吧。"叶青穗从灶房拿来几个盆碗,放在漏雨的地方接水。
王婆婆见没热闹可看,拿了酱菜便告辞了。屋里只剩下"滴答"的水声和两人忙碌的身影。
雨一直下到傍晚也没停。叶青穗和宋闻舟不得不挪动接水的盆碗,跟着漏雨的位置打转。到了夜里,漏点越来越多,两人干脆把被褥搬到了前堂,准备守夜。
"你不必陪着的。"叶青穗对宋闻舟说,"厢房那边没漏雨,你去睡吧。"
宋闻舟摇摇头:"两个人换手总比一个人强。"他指了指头顶,"听声音,下一个漏点要移到东边了。"
果然,不一会儿东边的房梁开始滴水。宋闻舟眼疾手快地把木盆推过去,堪堪接住第一滴水。
叶青穗忍不住笑了:"宋先生耳朵真灵。"
"小时候常听雨。"宋闻舟轻声说,"我家...老宅的屋顶也爱漏雨。"
叶青穗敏锐地注意到他改口的瞬间,但没有多问。两人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时不时挪动盆碗接水。夜深时,宋闻舟不知从哪儿翻出一把旧棋盘,两人就着油灯下起了盲棋,谁输了谁去倒接满的雨水。
天蒙蒙亮时,雨终于小了。叶青穗揉着酸痛的脖子,发现宋闻舟已经靠在墙边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半块抹布。晨光透过窗纸照在他脸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叶青穗这才注意到他的睫毛很长,在脸上投下细小的阴影。
她没有叫醒他,轻手轻脚地去了灶房。等宋闻舟被香气唤醒时,桌上已经摆了两碗热腾腾的鸡蛋面,上面撒着碧绿的葱花。
"吃了饭再睡吧。"叶青穗说,递给他一双筷子。
宋闻舟迷迷糊糊地接过,忽然指着屋顶:"雨停了。"
确实,持续了一天一夜的暴雨终于停了。阳光穿过云层,透过还在滴水的屋檐,在桌面上投下晃动的光斑。
"今天得修屋顶了。"叶青穗说。
早饭后,宋闻舟不知从哪里借来一架梯子,扛在肩上回来了。叶青穗正在和面,看见他这架势,惊讶地放下擀面杖:"你真会修屋顶?"
"略通一二。"宋闻舟笑道,"家里...我是说,以前帮人修过。"
叶青穗将信将疑,但还是帮他扶稳了梯子。宋闻舟脱下长衫,只穿一件白色中衣,利索地爬上了屋顶。叶青穗在下面递瓦片和泥浆,仰头时能看见他专注的侧脸和灵活的手指。
"左边第三块瓦要换了。"宋闻舟朝下喊道,"再给我一块新的,差不多大小的。"
叶青穗准确地抛上一块瓦片,宋闻舟稳稳接住,动作熟练得不像个书生。
"宋先生以前是做什么的?"叶青穗忍不住问,"不像只读圣贤书的人。"
屋顶上沉默了片刻,只有瓦片碰撞的轻响。
"家里有些产业。"宋闻舟的声音飘下来,"从小跟着师傅们学了些杂活。"
叶青穗没有再问。晌午时分,屋顶修好了,宋闻舟满身是汗地爬下来,脸上还沾着泥灰。叶青穗递给他一块湿毛巾,忽然发现他的手掌心磨出了几个水泡。
"怎么不说?"她皱眉,拉过他的手仔细查看。
宋闻舟有些不自在地抽回手:"小伤而已。"
叶青穗没理会他的推辞,转身去取了药箱。当她用针小心挑破水泡,涂上药膏时,宋闻舟一直安静地看着她的动作,眼神复杂。
"好了。"叶青穗包扎完毕,"这两天别碰水。"
宋闻舟动了动手指,突然说:"叶掌柜,我再多留几日可好?"
叶青穗抬头,对上他认真的眼神。
"屋顶虽然修好了,但得观察两天看还漏不漏。"宋闻舟解释道,"而且...我算了下账,发现还欠你不少饭钱和药钱。"
叶青穗收起药箱,嘴角微微上扬:"随你。不过宋账房,再这么干下去,我可真要付你工钱了。"
阳光终于完全穿透云层,照在小院湿漉漉的青石板上。檐角最后一滴雨水落下,在阳光中折射出七彩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