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滞留三日
清晨,叶青穗是被雨打窗棂的声音唤醒的。
她睁开眼,发现天光已经大亮,只是被厚重的雨云过滤得发灰。雨势比昨夜更大了,雨水顺着屋檐哗啦啦地流下,在青石板上溅起一朵朵小水花。
"居然睡过头了。"叶青穗匆忙起身,披上外衣。平日里她总是天不亮就起来和面,今日却比往常晚了半个时辰。她一边系衣带一边穿过小院,忽然停住了脚步。
后院的井台边,宋闻舟已经起来了。他换了一身干净的青色长衫——想必是从那个宝贝包袱里取出的——正弯腰打水。令叶青穗惊讶的是,他打水的动作娴熟得很,一抛一抖,满满一桶水就提了上来,半点不似寻常书生那般笨拙。
宋闻舟转身时发现了她,脸上立刻浮起笑容:"叶掌柜早。"
"早。"叶青穗点点头,目光扫过他放在井台边的湿衣服,已经洗得干干净净,"宋先生起得真早。"
"雨声吵醒的。"宋闻舟拧干最后一件中衣,晾在廊下的竹竿上,"我见灶房里有豆子,就磨了些豆浆,正在锅里温着。"
叶青穗挑了挑眉。她这小店平日只做午晚两市,早上都是自己随便对付一口,没想到这位暂住的客人倒勤快。
"多谢。"她简短地说,转身进了灶房。
灶台上果然放着一锅热气腾腾的豆浆,旁边小碗里盛着细白糖。叶青穗舀了一勺尝了尝,浓度正好,豆香浓郁,没有半点焦糊味。她忍不住又喝了一口,这才发现锅边还贴着一张字条:"借黄豆半升,容后奉还。——宋"
字迹工整挺拔,笔画间透着股内敛的力道。叶青穗用手指轻轻抚过那墨迹,忽然想起什么,从柜子里取出一块木板和笔墨。
等她端着豆浆走到前堂时,宋闻舟已经擦干了手,正在整理昨夜被雨水打湿的账本。
"宋先生,"叶青穗放下碗,将木板推到他面前,"既然雨停不了,不如帮我个忙?"
宋闻舟抬头,看见那是一块刨光的榆木板,约莫两尺长,一尺宽,边缘还留着树皮的自然弧度。
"这是?"
"菜牌。"叶青穗解释道,"原先那个被雨水泡得字都糊了。听说宋先生书法不错,想请你题个新的。"
宋闻舟的眼睛亮了起来。他接过木板,手指在光滑的木面上摩挲:"叶掌柜想要什么样的?"
"简单明了就好。"叶青穗想了想,"顶上写''春溪小馆''四个大字,下面分门别类写菜名和价钱。"
宋闻舟点点头,从自己的包袱里取出砚台和墨块。叶青穗注意到那砚台是上好的歙砚,墨块也乌黑发亮,绝非市井常见之物。宋闻舟舀了点雨水研墨,动作优雅得像在完成某种仪式。
"叶掌柜这店名起得好。"宋闻舟一边研墨一边说,"''春溪''二字,让人想起山间清泉,正配你的手艺。"
叶青穗正在擦拭柜台,闻言手上动作顿了顿:"随便起的。店在春溪巷,就叫春溪小馆了。"
"那更妙。"宋闻舟微笑,"大巧若拙,浑然天成。"
他提笔蘸墨,手腕悬空,在木板上方停顿片刻,忽然落笔。叶青穗不由自主地凑近了几步,看着他笔下渐渐成形的字迹。
"春溪小馆"四个大字写得遒劲有力,却又带着几分洒脱,像是山间溪流奔涌而下。宋闻舟写字的姿势极为端正,背挺得笔直,只有手腕灵活地转动。叶青穗注意到他的指甲修剪得整齐干净,指节分明,是一双养尊处优的手,却又能干粗活。
"接下来写菜品?"宋闻舟抬头问。
叶青穗点点头,报了几道招牌菜名:"三鲜面、酱肉包、笋干炖肉、时令野菜..."
宋闻舟一一写下,忽然笔尖一顿:"叶掌柜,这些菜名未免太直白了。"
"菜牌不就是要让人看明白吗?"叶青穗不解。
"不如我帮你想几个雅致的名字?"宋闻舟眼中闪着狡黠的光,"比如这''三鲜面'',可以叫''三春晖'',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意。"
叶青穗眨了眨眼:"客人哪知道是什么..."
"旁边用小字注明用料便是。"宋闻舟已经在木板上写了起来,"''酱肉包''可题''琥珀光'',形容肉馅晶莹剔透;''笋干炖肉''就叫''玉版参'',宋代苏轼曾以笋喻玉版禅师..."
他说得兴起,没注意到砚台已经歪了,墨汁眼看就要滴到桌面上。叶青穗眼疾手快,不动声色地伸手扶正了砚台,又用抹布擦去了溢出的墨汁。
宋闻舟愣了一下,随即会意地笑了:"多谢。"
两人一个说一个写,不知不觉竟将菜牌做得精致非常。宋闻舟不但给每道菜都起了诗意的名字,还在空白处画了几枝简笔梅花,显得古朴典雅。
"好了。"宋闻舟放下笔,满意地端详自己的作品,"挂出去保管客人眼前一亮。"
叶青穗看着那精美的菜牌,心里却打起了鼓。她这小店来的多是街坊粗人,哪懂得这些文绉绉的名堂?但看着宋闻舟期待的眼神,她又不忍心泼冷水。
"挂哪儿好?"她最终问道,算是认可了他的创作。
正当两人商量着挂菜牌的位置时,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王婆婆撑着油纸伞走了进来,裤脚已经湿了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