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水的石头 作品

第1章 灶台边的茶汤之争(第2页)

这场茶烟里的较量,实是两种光阴的角力。老者用岁月作筹码,少者以变化为利刃。《周易·系辞》说\"变则通,通则久\",可当铜壶里的滚水撞上老陶瓮,飞溅的水花里都是千年茶道的魂魄在嘶鸣。

茶客闲话

雨幕中,两位蓑衣客的议论随风飘进窗棂。\"王掌柜的茶好比陈年黄酒,暖胃养人。陈小哥的茶却是新酿竹叶青,喝一口能醒三日神!\"穿绸衫的米商插话:\"上月漕帮兄弟来谈生意,喝了炒青茶当场签了契书,说这茶劲像他们走镖的脾气。\"角落里的老塾师却摇头:\"茶道贵静,这般烟火气十足的制法,怕要带坏茶性。\"

柜台后的王守拙擦拭着祖父留下的银茶则,忽然发现錾刻的\"和\"字已模糊不清。想起父亲临终时抓着他的手说:\"守拙啊,茶性最忌偏执...\"可那时蒸青茶正盛行天下,谁料三十年后...

破局之道

某日雷雨大作,陈焕之的炒茶锅溅入雨水,青叶顿时泛起红边。王守拙见状,抄起竹匾将茶叶抢出摊在青石板上:\"快用老法子救!\"两人一个翻晒一个扇风,竟将这批茶救回七成。半月后开封,既有炒青的栗香,又含蒸青的蜜韵,被茶客赞为\"雨霖香\"。

《道德经》云:\"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新旧之争的出路,原在看似对立的技法之外。王守拙终将祖传的拼配秘方传给陈焕之,年轻人则教老者用松针熏焙提香。茶坊梁下新挂的茶饼,裹着桑皮纸上并排的\"王记陈印\",宛如两个时代盖下的契约。

青石板上的水渍渐干,九蒸茶坊的匾额旁多了块\"新法蒸炒\"的木牌。有茶客问:\"这算蒸青还是炒青?\"王守拙斟着茶笑答:\"没见《茶录》说'法无定法,乃为至法'?\"檐角铜铃响处,但见陈焕之正教老人用紫砂壶泡炒青茶,升腾的热气里,四十年的老瓮正静静吞吐着新茶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