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绣楼上的经纬春秋
素手穿梭千载丝,金梭暗度百年机。
旧纹新绣春衫薄,经纬重织日月迟。
姑苏绣影
明嘉靖年间,苏州阊门外流水桥畔,沈氏绣楼的木窗终年垂着湘妃竹帘。五十六岁的沈墨卿守着祖传十二张缂丝机,遵循着宋宣和年间的《纂组英华》古法:蚕丝必要湖州双宫茧,染青须用靛蓝沉淀三年的老膏,织金线非得扬州老铺的九成赤金。她最得意的《莲塘乳鸭图》,照南宋朱克柔的粉本织了整整三年,连水鸟羽毛都带着深浅三十六色渐变。
偏生独女沈清梧十六岁这年,从泉州港带回架古怪织机。这铁木所制的家伙装着铜制飞梭,脚踏板上连着一串檀木齿轮。\"娘且看!\"少女纤足轻踏,只见金梭如流星穿空,半日竟织出两尺见方的缠枝牡丹。老绣娘却盯着经纬线冷笑:\"针脚虚浮似春冰,这般机织的玩意儿,也配叫缂丝?\"
梭声裂帛
这场母女较量惊动了整个织造行当。沈墨卿在祖祠前摆出永乐年间的《天工开物》刻本,指着\"治丝\"篇训诫:\"凡蚕初出,采桑须待晨露未曦。汝用闽南的'二茧同功'法,两蚕共作一茧,丝虽韧却失莹润!\"沈清梧却搬来《农政全书》:\"徐光启大人明载,改良蚕种可增丝量三成!\"
最烈的冲突爆发在重阳那日。沈墨卿发现女儿在古法\"通经断纬\"中掺入西洋晕染法,气得剪断织机上的经线:\"缂丝之魂在'承空观之如雕镂',这般取巧的染色,与市井印花布何异?\"断裂的蚕丝在阳光下飘散,像极了沈氏绣谱里失传的\"冰梅纹\"。
经纬之道
《考工记》有云:\"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沈墨卿守着的是千年工匠的\"天时\",女儿追逐的却是四海交汇的\"地气\"。老绣娘织金线必选申时三刻,因那时日光斜照能辨毫芒;少女却用西洋凸透镜聚焦验看,笑称\"烛光亦可见真章\"。这何止是技艺之争,更是两种光阴的对话。
沈清梧某夜偷翻母亲妆奁,发现褪色的《璇玑图》竟暗藏玄机——那些回文诗般的经纬走向,原是融合了波斯织锦的斜纹技法。原来沈家祖上早在宋元时,便悄悄化用异域风物。这发现像枚银梭,突然刺破了百年传承的锦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