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总结(第2页)
纵观历朝历代,为何那些率先揭竿而起的“出头鸟”,如秦末陈胜吴广、西汉绿林赤眉、东汉黄巾军、唐末黄巢,最终大多难逃败亡的命运?
真的是因为他们提出的口号不够响亮,或者兵力最初不够多吗?
非也。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往往缺乏严密有效的组织架构,缺乏能够深入基层、有效执行战略意图的骨干人才体系。
起义之初或许能凭借一腔血气席卷一时,但一旦遭遇挫折,或规模扩大,组织松散、号令不一、骨干匮乏的弊端就会彻底暴露,最终难逃被剿灭或内部瓦解的下场。
造反,从来不是一拍脑袋的热血冲动,而是一项极其严肃、需要极高组织度和人才储备的系统工程。
正因如此,刘然从未想过在此时有任何不臣之心。
那不仅是自寻死路,更是对自己二世为人的机缘,还有弟兄们的不负责。
即便退一万步,造反失败后或许能被“招安”,但谁会真正信任一个曾经的反叛者?
招安后的下场,无非是给个虚衔圈禁起来,或者在某一天“暴病而亡”。
南宋时期那些从金国投奔而来的“归正人”处境之艰难,便是明证。
身上一旦有了反或降的烙印,几乎就断绝了在主流体系中掌握实权、实现抱负的可能。
真正的伟业,需要从长计议,需要坚实的根基。
这根基,就是人才,就是一套能够培养并输送忠诚可靠、能力出众的骨干的体系。
这也是刘然在青山寨数年血火经历中,领悟到的最宝贵的道理。
他想做一番大事,最急需、最核心的,不是立刻掌握多少兵马,而是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悄悄地、稳步地储备和培养属于未来、属于新军的骨干人才。
刘然甚至从近处的失败中吸取教训。
王安石的变法,想法和顶层设计难道不好吗?青苗法、免役法、保甲法……初衷皆是利国利民。
但为何最终步履维艰,人亡政息?若真简单地归咎于“上面的经是好的,被
问题的核心恰恰在于,任何好的政策,最终都需要庞大而高效的官僚体系去执行。
王安石缺乏的,正是一大批真正理解并拥护新法、且有能力有操守去执行的中下层官员骨干。
旧有的官僚体系盘根错节,惰性巨大,甚至阳奉阴违,再好的政策到了他们手中,也会扭曲变形,成为害民敛财的工具,最终失去民心,导致变法失败。
历史的教训,如此深刻而清晰。
因此,刘然对自己当前的处境和目标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
他这份看似只是针对禁军小小“试点”的陈条,实则蕴含着他更深层的战略意图。
其一,借此机会,在实践中摸索一套更高效的军队管理和训练方法。
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他要在试点过程中,仔细观察、筛选、并尝试培养那些认同新法、有潜力、有操守的低级军官和军吏。
这些人,现在或许微不足道,但却是未来真正的种子。
其三,通过轮戍交流,他或许还能从边军中发现一些被埋没的人才。其四,一切都在“为国强兵”的正当旗号下进行,低调而务实。
他是在借朝廷的“锅”,慢慢熬炼自己的“药”,悄悄积蓄未来的力量。
“郎君,时辰差不多了,车已备好。”张宪低沉的声音在门外响起,打断了刘然的思绪。
刘然深吸一口气,将眼中所有的深思、缅怀、锐意和坚定都收敛起来,重新化为一片沉静的深邃。
他站起身,仔细地整理了一下身上的绿色官袍,每一个动作都沉稳有力。
拿起案上那份沉甸甸的陈条,刘然深深吸了口气。
今日,他将再入那漩涡中心。
无论前方是嘉许还是质疑,是支持还是阻挠,他都将秉持本心,一步步走下去。
刘然推开书房门,晨光涌了进来。
“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