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总结
政和五年八月初十,晨。
窗纸刚透出些微青灰色,汴京城的喧嚣还未完全苏醒。
刘然已坐在书案前,手掌拂过由自己一手撰写的《京营及轮戍试点章程细则陈条》。
指尖传来粗粝的触感,一如刘然此刻的心境,沉甸甸的。
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额角那道尚未完全褪去暗红的痂。
十日殚精竭虑,伏案疾书,与各方周旋,甚至不惜兵行险着触碰那要命的账本……所有的一切,最终都凝结成了眼前这叠厚厚的文书。
刘然知道,这只是开始。这份陈条,是他投石问路的第一颗石子,其意义远不止于试点本身。
他刘然,出身仅一介边塞弓箭手,而后因缘际会被同袍托举,骤登这汴京权力的牌桌。
在那些朱紫大员、清流显贵眼中,自己或许只是个走了狗屎运、不知天高地厚的莽夫,是一把可以随时拿起也可以随时丢弃的刀,甚至是一个搅乱了他们精心维持的平衡的麻烦。
但那又如何?刘然的目光变得愈发深邃。他追求的,从来不是个人的荣辱得失。
在这一刻,他的目光投向窗外,仿佛能穿透重重屋宇,看到西北那片辽阔而苦寒的土地。
刘然好似看到了青山寨低矮的土墙,看到了兄弟们磨损的皮甲和开裂的手掌,看到了因粮饷不足而面有菜色的士卒,看到了那些层层盘剥、喝兵血吃得脑满肠肥的蠹虫!
更看到了党项铁骑来袭时,兄弟们凭借血勇和简陋工事苦苦支撑,最终血染墙垣的惨烈!
他今日能站在这里,名声、地位,是用无数边军弟兄的血肉和性命换来的。
这汴京的繁华,御街的宽阔,酒的香醇,歌的柔媚,都是建立在边关将士的枯骨之上!而这繁华之下,根基正在被蛀空,危机四伏。
这里的暖风,吹不散边关的寒气和血腥味。这里的太平盛景,是需要真正的钢铁长城来捍卫的,而不是一群空耗粮饷、连刀都拿不稳的老爷兵,更不是一个被贪腐和冗兵拖垮的烂摊子!
改革会触动利益?刘然非常清楚,他触碰账本定会招惹童贯。
代价会很大?这也是必然的,每一步都可能粉身碎骨。
前路艰难,步步惊心?刘然早有预料,从他决定抓住面圣那一刻的机会起,就没想过要退。
那份陈条,不仅仅是为了应付差事,更是他基于在青山寨数年摸爬滚打、与底层军卒同甘共苦的经验,所能提出的、最务实、最可能被接受的起点。
他深知禁军乃至整个大宋军制沉疴已久,痼疾深重,下猛药只会让其立刻崩溃,唯有温药缓图,从最细微处着手,像工匠雕琢玉石般,一点点证明新法可行、有利,才能慢慢撬动那坚不可摧的坚冰。
然而,组建新军,真正的核心是什么?
是兵员吗?那是笑话。天下从不缺能拿起刀枪的人。
流民、饥民、罪犯……只要给口饭吃,兵员要多少有多少。
但一群乌合之众,毫无组织纪律,上了战场不过是待宰的羔羊,甚至一触即溃,反戈相向。
真正支撑一支军队脊梁的,是军中那些经验丰富、忠诚可靠、能够理解并执行战术意图的骨干军官!
是那些能够带领士卒、凝聚人心、在绝境中也能保持阵型不散的低级虞侯、都头、押官们!
兵员是消耗品,打没了可以再募。但一个合格的基层军官,需要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战火锤炼和悉心培养才能成长起来!他们才是一支军队真正的元气所在,是灵魂!
刘然想起了历史长河里的汉昭烈帝。
昔日刘备为何在夷陵惨败后一蹶不振,最终郁郁而终?
仅仅是因为兵力损失吗?不,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苦心积累多年的军政骨干,那些随他转战南北、经验丰富的荆州集团核心,几乎在那一战中损失殆尽!
连黄权那样的大将都被迫携大量中下层军官投魏,这才是真正摧毁刘备根基的致命一击!骨干折了,再多的兵也只是散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