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推动(第2页)
“原来如此,承旨果然精熟业务。哦,对了,昨日刘某见石中丞调阅了几份关于泾原路粮草转运的旧档,似是政和三年的?不知其中可有何特别之处,竟劳中丞亲自过问?”
这个问题问得极其自然,仿佛只是随口一提的好奇。
但王承旨的脸色却瞬间变了!
石公弼调阅政和三年泾原路粮草转运档案?
他作为枢密院负责文牒流转的承旨官,竟然丝毫不知情!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石公弼要么是通过其他更隐秘的渠道调阅,要么……就是其调查的深度和保密级别,已然超乎了他的职权范围!
而政和三年,泾原路……那正是童贯亲信大将折可适频繁、战事吃紧的时期!其中的粮草账目……
王承旨的手微微颤抖了一下,杯中的茶水险些洒出。
他猛地抬头看向刘然,只见对方眼神坦然,好似一副只是好奇发问的模样,似乎完全没意识到自己这句话蕴含的可怕信息量。
但王承旨久经官场,岂能不知这话的分量?
刘然这哪里是请教,分明是……递话!是警告!是告诉他,御史台的调查,可能远比所有人想象的更深、更致命!
而且,他刘然,似乎与御史台之间,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联系或默契?
联想到昨日刘然与石公弼的密谈,以及今日刘然这大胆的邀约……王承旨背后瞬间冒出一层冷汗。
“刘……刘供奉说笑了,”王承旨强自镇定,声音却有些发干,“中丞行事,岂是下官所能知晓……下官……下官实在不知。”
“哦?不知吗?”刘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语气依旧轻松,“那或许是刘某看错了。也罢,这些陈年旧事,想必也无甚要紧。”
他不再追问,转而继续聊起方才那些数据性问题,仿佛刚才那句真的只是无心之语。
然而,王承旨的心却再也无法平静。
他坐立不安,草草应付了几句,便寻了个借口,匆匆告辞离去,背影甚至有些仓惶。
刘然独自坐在雅间内,一口品完杯中残茶。
他知道,自己这颗石子,已经投了出去。
王承旨是邓洵武的心腹,也是枢密院的消息灵通人士。
他此刻的惊慌,定然很快就会转化为信息,传递给邓洵武。
而邓洵武得知石公弼可能在秘密深入调查童贯核心势力时期的旧账,且自己可能知情或参与的消息后,其反应想必会十分有趣。
这会让本就力求维稳的郑居中还有邓洵武更加焦虑,甚至可能促使他们重新评估与蔡京、与自己的关系。
同时,王承旨自身的恐慌,也可能让他在后续的文书流转、信息传递中,露出更多的破绽。
刘然知道这是一步险棋,却也是一步能迅速搅动多方神经的妙棋。
结账离开清茗苑,刘然信步返回。
他依旧能感觉到身后的跟踪,但他知道,从今天起那些监视者收到的命令,恐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监视,而是充满了疑惑与不确定。
回到何府书房,天色尚早。
刘然铺开纸笔,开始撰写一份特殊的文书。这不是章程,而是一份……“谢恩兼陈情表”。
在表中,他以恭谨恳切的语气,感谢官家赐予参赞兵制革新之荣光,陈述十日来殚精竭虑、查阅旧档、草拟章程之过程,强调一切皆以稳妥试点、不扰边备为要旨。
然后,笔锋极其委婉地一转,提及近日都下似有关于边军旧事之流言,恐引发不必要的误解,有负圣恩,心中甚为不安。
故恳请陛下,可否于御览章程之后,酌情派遣可靠重臣,会同枢密院、三司,对试点所涉边军相关账目进行一番例行核验,以示朝廷清明,亦安边军将士之心……
这份表文,写得极为考究。
通篇看不出任何指控,只有忠忱、不安和为国家考量的赤诚。
并且将查账的动议,巧妙地包装成了为了证明清白、安定人心的无奈之举,还将最终决定权,恭敬地交还给了官家。
写罢,刘然仔细吹干墨迹,将其与章程正本分开收好。
明日,便是十日之期的最后一日。
他不仅要呈上章程,还要送上这份表文。
他要亲自将这查账之火,以最冠冕堂皇、最忠君爱国的方式,引到官家的御案之上。
届时,就看那位深居九重、一心追求盛世美景的道君皇帝,会如何决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