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6章 推动
送走李纲,刘然回到书房,并未立刻处理那份已成型的章程。
他于窗边静立片刻,眸光沉静,反复咀嚼着方才与李纲交谈的每一个细节。
李纲的犹豫、挣扎,乃至最后那句隐含关切的叮嘱,皆在他的预料之中,却也让他对汴京这潭深水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郑居中一系,乃至朝中诸多维稳派,并非不知弊政,亦非全然自私,他们只是被巨大的惯性、盘根错节的利益以及一种惧乱的心态所束缚,宁可维持一种脆弱的平衡,也不愿承担改革可能带来的风险。
想要撼动他们,单凭一腔热血与确凿证据,还远远不够。
需得让他们看到,不变之风险,远大于变之阵痛。
需得让那深宫之中的官家,真切地感受到,这革新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关乎其丰亨豫大盛世图景能否稳固的基石。
唯有这样,他才能于浑水摸鱼。
刘然的目光落回那桐木匣上。
章程是第一步,是敲门砖,但绝非终点。
他沉吟片刻,心中渐渐有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计划。
这计划并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连日来对局势的洞察、对各方反应的评估,以及那份深植于骨髓的、敢于在绝境中寻找战机的自信。
刘然并未立即行动,而是唤来张宪,低声吩咐道:“这两日,府外窥探之人,可有何异常?”
张宪沉声道:“回郎君,各方眼线依旧,但较前两日似乎更为谨慎,只是远观,并无靠近之举。”
刘然微微颔首。梁师成那边,自昨夜召见后,便再无动静,只是维持着监视,这是一种默许,也是一种观望。
看来,自己昨夜的表现,至少没有立即触怒这位隐相。
“好。”刘然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我明日需再出门一趟。你如此安排……”
他低声对张宪细细交代了一番。
张宪先是愕然,随即目光一凛,重重点头:“郎君放心,卑职明白!定保万全!”
刘然拍拍他的肩膀,不再多言。
翌日午后阳光稍斜,刘然换上一身半旧的靛蓝常服,袖里藏了几页关键文书摘要,便悄然从何府侧门而出。
他并未乘车,而是如同寻常人般,信步融入汴京熙攘的人流之中。
刘然穿街过巷,步伐看似悠闲,实则方向明确。
偶尔,他会驻足于街边书肆,翻看片刻。
时而,又在茶摊饮一碗粗茶,目光似不经意地扫过周围。
他能感觉到,身后若有若无的尾巴一直跟着,但碍于街上人流,并不敢靠得太近。
最终,他来到一处并非十分显眼,却颇受中下层官员和清流士子喜爱的茶馆,正是清茗苑。
此处环境清幽,雅间私密,正是谈话的好去处。
刘然要了一间临窗的雅座,点了一壶普通的龙井,便自斟自饮起来,似乎在等人。
约莫一炷香后,雅间的门被轻轻推开,一人闪身而入,迅速关上房门。
来人竟是昨日才在枢密院档案库有过一面之缘的枢密院都承旨,王姓官员。
王承旨此刻脸上全无昨日那圆滑世故的笑容,反而带着几分紧张与警惕,压低声音道:“刘供奉,你遣人传讯约见,所为何事?此地……并非说话之所啊!”
他显然对刘然如此大胆直接的邀约感到极为不安。
刘然抬手为他斟了一杯茶,神色平静:“王承旨不必惊慌,清茗苑人来人往,反不易惹人注目。刘某今日相约,并无他意,只是昨日见承旨于库房事务熟稔,心中有几个小小疑问,还想请教一二。”
王承旨哪里肯信,面色发苦:“刘供奉,您就饶了下官吧!昨日之事,下官已是心惊胆战……您有何疑问,何不直接询问邓枢相、郑枢相?”
“些许微末小事,何须惊动枢相?”刘然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一页纸,上面写着几行字,并非具体账目问题,而是几个关于不同时期、不同路份军资文书归档、核查流程的差异性问题,看似技术性极强,无关宏旨。
他将纸推过去:“譬如这几处,刘某翻阅旧档时,见记录方式、核验印章似乎各有惯例,不知是刘某理解有误,还是其中确有章程演变之故?”
王承旨狐疑地接过纸,仔细看去,见问题确实像是单纯的请教,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了些,但仍不敢大意,斟酌着词语解答了几句。
刘然认真听着,不时点头,仿佛真是虚心求教。然而,就在王承旨解释完,心神稍懈的刹那,刘然忽然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