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传递(第2页)
李纲默然,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
他不得不承认,刘然说的是事实,而且是最残酷、最不容回避的事实。
因此他的内心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郑相公的嘱咐言犹在耳,想要让自己过来劝说刘然,好令他放弃改革,维稳的道理李纲如何不明白。
但刘然所描绘的那幅血淋淋的图景,却也触目惊心。
刘然观察着李纲的神色,知他内心已起波澜,便继续道:“伯纪兄担忧天下疲敝,经不起动荡。刘某岂不知?然则,正因为天下已如久病之人,才更不能讳疾忌医,任由痈疽恶化!剜肉补疮,固然剧痛,但总好过病入膏肓,无药可救!”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一丝沙场特有的冷冽与决绝:“我在青山寨时,每逢恶战,亦会恐惧,亦会犹豫。但身为指挥使,我深知,我若犹豫一刻,底下的弓箭手便会恐慌十分!”
“他们将性命托付于我,我需为他们寻一条生路!这朝廷,这天下,亿万生民,又将信任托付于谁?若我辈臣工,皆因畏难、因惧祸而逡巡不前,明哲保身,任由弊政丛生,那么底层的士卒、百姓,又该何去何从?他们还能相信谁?”
“改变,固然有风险。但不改变,唯有坐视沉沦,直至万劫不复!”刘然斩钉截铁,眼中闪烁着绝对的自信,“刘某并非鲁莽之辈,所求者,并非掀翻一切。此番章程,所拟皆是试点,徐徐图之,正是为了将风险控于最小。但若因惧风险而丝毫不做,则绝非刘某所能甘心!”
一番话,坦诚、真挚、锐利,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担当与自信。
李纲彻底陷入了沉默。他久久凝视着案上摇曳的烛火,心中波澜起伏。
他认同郑相公维稳的考量,但刘然的字字句句,都敲击在他作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本心之上。他无法反驳刘然所指出的残酷现实,更无法轻视那份愿为天下先的担当。
他欣赏刘然,甚至敬佩刘然的锐气与真诚。
但他已是三十二岁,深知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深知朝堂博弈的复杂。他背后有郑居中的嘱托,有自身政治阵营的考量,更有对全局稳定的担忧。
挣扎良久,李纲终是长长叹了口气,语气复杂:“勉之赤诚之心,肝胆相照,纲深感敬佩。你所言种种,俱是实情,令人痛心疾首。然则……”
他抬起头,目光恢复了几分以往的沉稳,甚至带上一丝无奈:“然则兹事体大,非一朝一夕可决,亦非一人一事可改。纲人微言轻,所能为者,亦是在其位,谋其政,力求平稳,不生巨澜。或许……这亦是另一种尽责吧。”
刘然看着李纲,心中了然。
他本就不指望一番话便能将对方彻底拉上自己的战车。
今日之言,与其说是说服李纲,不如说是播种。
一是向李纲背后代表的力量,郑居中乃至更多的观望者传递一个清晰无比的信号。
二是在李纲这位尚有理想和良知的官员心中,埋下一颗种子。
让他亲眼看到、亲耳听到这血淋淋的现实,让他无法再心安理得地完全置身事外。
这种子或许此刻不会发芽,但终有一日,当时机来临,它可能会破土而出。
“伯纪兄的难处,刘某明白。”刘然神色缓和下来,不再进逼,语气重新变得平和,“在其位,谋其政,各尽其责,本是正理。刘某今日之言,并非要伯纪兄即刻表态如何,只是心中积郁,不吐不快。亦是想让伯纪兄知道,刘某所为,绝非为一己之私功,实是为这天下,争一份希望。”
他举起茶杯,以茶代酒:“今日能与伯纪兄坦诚一叙,已是快事。无论将来如何,刘某敬伯纪兄一份为国为民之心。”
李纲见状,心中稍松,亦举杯相应:“勉之的心,日月可鉴。纲亦敬佩之至。望勉之善自珍重,凡事多加斟酌。”
两人对饮,茶味微涩,却似冲淡了方才那番激烈交锋带来的紧张气氛。
又闲谈片刻朝中轶事、风土人情,李纲便起身告辞。
刘然亲自送至二门。
望着李纲乘车离去的背影,刘然目光深邃。
李纲最后那句善自珍重,凡事多加斟酌,看似寻常叮嘱,实则难免没有动摇。
但这还不够,还不能拉对方下水。
但只要给些时日,刘然能保证将对方拉下水来。
刘然转身回府,他知道,与李纲的这番交谈,很快就会通过某种渠道,传入该听到的人耳中。
而这,正是他想要的。
接下来的棋,该如何走,他心中已有了几分新的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