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548章 闲谈(第2页)

厅内一时沉默下来。

片刻后,刘然却主动开口,语气带着几分真诚的困惑:“李先生,然有一事,始终不解,不知当问不当问?”

“供奉但说无妨。”李纲道。

“然入京日浅,于朝中格局,懵懂无知。”刘然缓缓道,目光诚恳地看向李纲,“只见诸公皆言为国为民,然所行所言,有时却似南辕北辙。”

“譬如这兵制革新,明明利于强军固国,为何推行起来,却似乎……阻碍重重?甚至如李先生这般真正心系国事者,亦需……如此小心翼翼?”

刘然问得极其坦率,甚至有些天真,仿佛一个真的看不懂局势的愣头青。但那双眼睛却清澈而专注,等待着李纲的回答。

李纲心中一震。

刘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尖锐无比,直指核心。

更重要的是,刘然那句甚至如李先生这般真正心系国事者,亦需……如此小心翼翼,隐隐带着一种同为想做事之人的共鸣与无奈。

这让李纲不由生出几分知己之感,同时也感到一股巨大的压力。

他该如何回答?直言党争倾轧?

痛陈利益纠葛?那岂非坐实了非为国事的指责?

可若含糊其辞,又显得虚伪。

李纲沉默了片刻,面容变得凝重起来,最终长叹一声:“供奉此问,可谓直击要害。然朝堂之事,盘根错节,非一言可尽。有时,非是事不可为,而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诸多顾虑,非止于一事一策,更关乎……大局平衡。”

他说得含蓄,但已然承认了阻力的存在及其复杂性。

刘然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仿佛明白了什么,又仿佛更加困惑。

他不再追问,只是轻声道:“原来如此……多谢李先生解惑。看来,然只需谨守本分,办好陛下交办的差事,方是正理。至于其他,非然所能企及,亦不敢妄议。”

李纲看着刘然,心中念头急转。

他今日前来,本是受了示意,要进一步试探刘然对西军旧账的态度,并尝试引导或安抚。

然而此刻,他忽然觉得,或许……这位看似沉稳低调,甚至有些畏事的刘供奉,其心中所思所想,远比表现出来的要深。

他那种专注于实务、不参与党争的姿态,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面下,反而可能成为一种独特的优势,甚至……一种力量。

李纲端起已然微凉的茶,饮了一口,忽然道:“供奉谨守本分,自是最好。然则,有时本分之事,亦需同道之人相互砥砺,方能行稳致远。譬如这兵制革新,纵是万千艰难,亦需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刘然目光微动,看向李纲。

李纲迎着他的目光,神色坦然,带着一种文士的坚持:“纲虽不才,亦愿于此路上,略尽绵薄之力。若供奉日后于章程推行、实务操作中,有何需参详之处,或需……同道商议之处,纲随时候教。”

这几乎是一种明确的表态和邀请了。

刘然沉默了片刻,脸上缓缓露出一个诚挚的,略带感慨的笑容:“李先生高义,然……铭记于心。若真有需请教之时,定不忘今日之言。”

刘然没有立刻答应,也没有拒绝,只是表达了感谢和将对方的话记在了心里。

但这对李纲来说,已经足够。

他今日来访的目的,某种程度上已经达成,建立了更进一步的沟通渠道,并隐约将刘然引向了同道的方向。

又闲谈片刻,李纲起身告辞。

送走李纲后,刘然独自站在院中,负手望着天际流云。

李纲最后那几句话,其招揽之意已然明显。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刘然低声重复了一句,嘴角泛起一丝极淡的、难以察觉的弧度。

得想办法把李纲拉下水来才行。

随后刘然转身,向后院走去。

刘英正捧着那本《蒙求》,看得津津有味。

“可有不懂之处?”刘然走过去,声音温和。

风暴将至,但他此刻,只是一个教导义子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