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闲谈
政和五年八月初三,午后。
李纲的马车停在了何府门前。
此番前来,他手中多了一本蓝布封皮的蒙求,言是送给刘然义子刘英的启蒙读物。
福伯已是第三次接待这位李先生,愈发恭敬,连忙引他入内。
刘然正在书房思索禁军改革的条陈,闻报并未显露讶异,只平静地搁下笔,对一旁正在认真摹写大字的刘英道:“李先生来了,还给你带了书。随我一起去见礼。”
刘英眼睛一亮,立刻放下笔,乖巧地跟在刘然后面。
“李先生费心,小儿顽劣,岂敢承此厚礼。”刘然迎至厅口,拱手道。刘英也像模像样地跟着行礼,小脸绷得紧紧。
李纲笑着将蒙求递给刘英:“区区启蒙之书,不值什么。见这孩子勤勉向学,甚为可喜。”
随后他摸了摸刘英的头,“望你日后如你义父一般,文武兼修,成为国之栋梁。”
刘英紧紧抱着书,大声道:“谢李先生!英一定努力,不负先生和爹爹期望!”
刘然眼中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温和,对刘英道:“自己去后院看吧,若有不识之字,晚间我来教你。”
支开孩子,厅内只剩二人。
茶水奉上,氤氲的热气略略驱散了些许初秋的微寒。
李纲品了口茶,看似随意地起话头:“前些日子与供奉一叙,获益良多。回去后思及西军风貌,心向往之。只是听闻……近年来西军内部,亦非铁板一块,诸路之间,将领门第,乃至……军中商贸,似也颇有说道?”
他问得依旧恳切,仿佛只是友人闲谈般。
刘然端着茶盏,目光低垂,看着盏中沉浮的茶叶,他知道这回李纲前来想必也是有任务的。
过了片刻后,刘然才开口:“李先生所闻不虚。有人的地方,便有纷争,边军亦非净土。熙河、秦风、鄜延,各路军马习性不同,主将脾性亦异,摩擦龃龉,在所难免。至于军中商贸……”
随后刘然顿了顿,语气平淡无波:“边地艰苦,朝廷粮饷时有延迟短缺,为维持生计,各军、各将自寻些门路补贴军用,亦是无奈之举。只要不资敌、不祸害百姓、不过分盘剥士卒,上官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一切刘然说的皆是事实,却巧妙地将军中商贸这敏感话题,归因于维持生计的无奈之举,淡化其可能存在的庞大利益和腐败。
但李纲清楚听出了刘然的言外之语。
他颔首叹道:“原来如此。看来边军亦有其难处。只是这般一来,中枢欲如臂使指,恐更添难度。譬如政和四年,靖安指挥调防,其中粮秣调度,想必亦是困难重重?”
话题终于又一次,不着痕迹地触碰到了那根敏感的弦。
刘然抬起眼,看向李纲,目光沉静如水:“调防之事,千头万绪。具体细务,然当时职位低微,未能与闻。只是确知,每次大规模人马调动,于粮草官、押运官而言,皆是极大考验。其中环节众多,经手之人繁杂,纵是诸葛再世,恐也难以面面俱到,不出丝毫纰漏。”
而这回,刘然又再次将可能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地归于环节众多、难以面面俱到,将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但李纲如何听不出,他不由仔细观察着刘然的神情,只见他面色平和,眼神坦诚,丝毫看不出昨日才在枢密院经历过一场风波的模样。
这份定力,让李纲心中不由又高看几分。
李纲沉吟片刻,终是压低了些声音,道:“供奉可知,昨日之后,都下已有风声,言及供奉查核旧档之事,恐已开罪了些……不便言说之人?”
这是近乎挑明的提醒了。
刘然闻言,脸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无奈与坦然,他轻轻放下茶盏:“李先生,恕然直言。然一介武夫,蒙陛下信重,授此差事。所思所想,不过是如何将章程写得切实些,莫负圣恩。”
“至于其他,然人微言轻,见识浅薄,实不愿亦无力深究。无论查到什么,看到什么,然已悉数呈交邓枢相定夺。此后种种,非然所能预料,亦非然所愿见。”
李纲看着他,一时竟有些语塞。刘然表现得如此识时务,甚至有些畏事,反而让他后续许多劝诫或引导的话,不好说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