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提点
政和五年七月廿六,晨。
刘然几乎是熬了一个通宵。
偏室里烛泪堆叠,案几上散落着更多他昨夜新翻出的卷宗,以及写满了各种只有他自己能看懂的符号和疑问的草纸。
他的眼中布满了血丝,这是因数夜以来的阅览和思考所造成的。
虽疲倦,但因此刘然有了更多的想法,那些被合理解释过的疑点,非但没有打消他的疑虑,反而越来越清晰了。
他以一种更笨拙,更耗时的方法,那就是交叉比对。
将不同年份、不同衙门、但涉及同一事务或同一地区的文书找出来,横向、纵向地对比。
这个过程繁琐至极,且效率低下,但也因此有了一些微小的发现。
就在刘然全神贯注,对比着熙河路近几年军械补充记录与当地上报的小型冲突次数时,一阵轻微的咳嗽声在门口响起。
刘然猛地抬起头,由于过于专注,他甚至下意识地做出了一个戒备的姿态,手指按在了腰间,那里自然没有佩刀,只有空荡荡的官袍束带。
只见门口站着一个约莫五十岁年纪的官员,身着浅绯色官袍,面皮白净,下颌留着修剪整齐的短须,脸上带着一种温和又关切的笑容。
刘然认得他,是枢密院的一位都承旨,姓王,品级不高,但职位关键,负责枢密院内部文牒流转承送,算是个消息灵通的实务官员。
昨日还是他帮着安排协调调阅卷宗事宜,态度颇为周到。
“刘供奉真是勤勉啊,这么早就来钻研文书了?”王承旨笑着开口,声音不高不低,带着一种长辈般的和气,他迈步走进来,很自然地从袖中掏出一把折扇,扇了扇。七月的天还是极热的。
刘然收敛心神,站起身拱手道:“王承旨。”
“哎,坐着坐着,不必多礼。”王承旨很是随和地摆摆手,目光在堆满案几和地面的卷宗上扫过,看到那些被刘然翻得有些凌乱、甚至做了标记的文书,他眼底闪过一丝极难察觉的眼神,但脸上的笑容却愈发温和。
“刘供奉身为武人却如此用心,实乃国之栋梁。”王承旨先是夸赞了一句,随即语气转为一种推心置腹般的关切,“只是……老夫痴长几岁,在这枢府也待了些年头,有些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刘然心中微微一凛,面上却不露声色:“王承旨请讲,刘某洗耳恭听。”
王承旨踱到刘然案前,随手拿起一份被朱笔在某处粮秣数字上做了记号的文书,看了看,又轻轻放下,仿佛只是随意一瞥。
他叹了口气,语气变得语重心长道:“刘供奉啊,你从边塞来,带着一腔热血,想要革除积弊,为君分忧,这份心思,老夫明白,枢密院上下许多同僚也都明白。陛下让你来参与这试点章程的拟定,也是看中了你这股锐气。”
随之他话锋轻轻一转:“不过啊,这中枢之地,不比边关军寨。边关军情如火,讲究的是雷厉风行。可咱们枢密院,掌管天下兵机,牵一发而动全身,凡事更讲究一个稳字,一个规矩。”
王承旨伸出手指,虚点了点那堆积如山的卷宗:“这些文书账目,看似枯燥,却是维系整个大军运转的根本。每一笔数字,每一个条款,那都是经过层层核验、多方对勘、反复审核才最终归档的。能送到这里,能呈送御前、下发各地的,不敢说毫厘不差,但绝不会有大的纰漏。这一点,刘供奉大可放心。”
他的话语充满了肯定,仿佛在陈述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眼神温和地看着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