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大宋边防(第2页)
因此,他撰写条陈时,愈发谨慎,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力求在切中时弊与避免刺激之间找到那条微妙的平衡线。
最终刘然将条陈命名为《谨呈西北边务军备厘清及小规模试行条陈》,突出厘清和小规模试行,姿态极低,符合摸清现状的圣意和邓洵武的要求。
条陈开篇,刘然首先以大篇幅充分肯定西北将士之功、边务之艰,并引用了邓洵武奏疏中的部分,表示对其担忧的深刻理解。
接着,刘然又以请教的姿态,将几日来发现的那些数据疑点,如员额差异、粮耗异常,择其最典型、最无法辩驳的几例,巧妙融入文中,但不直接指责,而是表述为伏乞核查以明真相、若此情属实,则需设法堵塞漏洞,以免虚耗国帑。
其中,试点方案是核心,这才是条陈的重中之重。
刘然的方案极其具体且保守,仅提议在永兴军路选取一个员额问题较突出的指挥,及在环庆路选取一个压力中等、亟需轮换休整的堡寨进行试点。避开鄜延、秦风等当前敏感前沿。
目标极为明确,前者试点核实员额,精兵法:即派员彻底点验该指挥实有人数,厘清空额,然后将空额节省下的钱粮,部分用于厚赏实兵,部分上缴,验证精兵与节俭能否并行。
后者试点小队轮戍,通驿传,从京营抽调一支百人队,与堡寨守军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短期轮换,重点验证轮换路线、交接程序、后勤保障是否畅通,并评估短期轮换对前沿士气的影响。
而试点周期为三至六个月,仅为观察验证,绝非永久性变革,可随时叫停。
在整个撰写过程中,刘然的思维时常在条陈的文字与西北的沙盘之间切换。
写着写着,刘然会突然停笔,皱眉思索,为何环庆路那一处的堡寨,军报显示遭遇袭击的频率异常之高?
是否与其所处的地形、以及邻近军寨的布防空隙有关?
对此,刘然在文书空白处迅速画下简易地形图推演,若在此处增加一小型哨所,或调整邻近部队的巡逻路线,或许就能极大缓解压力。
这种推演并非条陈要求,却极大地丰富了刘然对西北防务的认知。
刘然意识到,许多问题看似是兵制问题,实则与地形、兵力部署、情报传递等战术战略层面密不可分。
这些洞察虽然无法直接写入这份求稳的条陈,却在刘然心中沉淀下来。
夜深人静时,刘然搁下笔,揉着发酸的手腕,看着眼前这份耗费了无数心血的条陈,心中感慨万千。
这场风波,固然将他置于火山口,但能接触到这些核心机密文书,得以一窥帝国西北军事的全局脉络,实属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种宏观视角和深入洞察,以及资料,是他在湟州担任十年,不哪怕是二十年指挥使,哪怕是防御使都可能也未必能获得的。
对此,刘然对大宋边防的理解,已发生了质的飞跃。
而这份条陈递上去,必将引发新一轮的波澜。
邓洵武会如何看?郑居中和蔡京又会如何利用?
皇帝是否会认可其谨慎?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刘然知道自己已尽了最大努力,在荆棘丛中开辟了一条极其狭窄、却或许可行的道路。
随后将条陈仔细誊写整齐,密封好。
窗外,天边已泛起鱼肚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新一轮的博弈,也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