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五百六十一章 众谋
政和五年七月十九。
晨枢密院直庐。
晨曦微露,汴京皇城西北角的枢密院建筑群已苏醒。
知枢密院事邓洵武坐在直庐内,面前摊开着西北各路呈送的军报,眉头紧锁如深壑。
窗外传来官员们低语走动的声音,隐约能听到刘然、议兵所、风波等字眼,显然昨日那道中旨已如投石入水,涟漪扩散开来。
他的心腹主事悄步进来,低声道:“相公,郑枢相方才派人来问,关于议兵所首次集议,您有何章程?他言道,邓相公熟知边情,稳重持国,此事由您主持,我等皆可放心,必当鼎力配合,务求稳妥,不使官家忧心。”
邓洵武闻言,眉头稍展,但随即又蹙紧。
郑居中这话听起来是支持,实则是把担子全压到他身上。
邓洵武叹了口气,对主事道:“回复郑枢相,就说本相已知悉,待与兵部、三衙沟通,拟定初步议程后,再请诸位共议。眼下边情紧要,一切需以稳定为上。”
“那……刘供奉那边?”主事小心翼翼地问。
邓洵武沉默片刻。“按旨意办。将西北近年来的军务简报、京营员额粮饷旧例,抄送一份至何府。告诉他,安心养伤,细读文书,待集议时日定了,再邀其共商。嘱其建言务必慎之又慎,切合实际。”
他此举既是公事公办,也是给刘然划定框架,让其知难而退,至少不要提出过于激进的方案。
“是。”主事领命退下。
邓洵武目光重新落回军报上。西夏游骑的频繁出没、边寨粮秣的短缺、将士疲态的报告……这些才是燃眉之急。
官家欲行革新,他理解其强国之心,但时机大错特错!
他提起笔,决心再次草拟一份奏疏,要更详细地陈明西北实况,务必让官家明白轻举妄动的危险性。这议兵所在他看来,已是多余之事,但圣意难违,他只能尽力周旋,将其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同日郑居中府邸。
郑居中正在用早膳,神色平静如古井无波。
“邓子常这是要拖一拖,以退为进。”他对幕僚淡然道,“也好,此事急不得。官家设此议兵所,意在平衡,我等便在这议字上做文章。”
幕僚低声道:“相公,御史台几人已准备就绪……”郑居中微微抬手:“不急上本。此时弹劾,形同逼宫,反落了下乘。官家最厌臣下逼迫。”
“邓枢相是稳重人,有他把总,此事便出不了大格。”他放下筷子,语气平和,听不出丝毫情绪,“官家设此议兵所,意在广咨众议,亦是体恤下情。我等身为宰执,自当体察圣意,使之名实相符,真正有益于国。”
幕僚低声问道:“相公,那刘供奉骤然跻身其间,恐其年轻气盛,言谈间或有不周之处……”
郑居中眼皮微抬,瞥了幕僚一眼,那目光让幕僚立刻噤声。
“官家既有旨意,刘供奉便是奉旨参议。其言其行,自有邓枢相主持公道,何须我等置喙?”他语气依旧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意味,“告诉之快。如今首要之务,是求稳。任何言论、举措,皆需以此为准绳。若有无稽之谈、虚耗之议,依据实情,从容论理即可,不必徒惹纷争。”
“不过,”郑居中话锋微转,似不经意地补充道,“刘供奉毕竟年轻,骤登清要,其所言所行,关乎朝廷体统。尔等平日亦当多加留意,若其有何利国利民之实策,亦当及时报我,不可使其埋没。”
同日午后蔡京府邸。
太师蔡京则在书房接待了余深。
室内茶香袅袅,气氛看似闲适。
“官家设此议兵所,邓子常主理,郑达夫从旁襄赞,一刚一柔,皆是稳字当头。看来圣意虽在更张,亦不欲遽然掀动波澜。”蔡京语气悠然,仿佛在品评棋局,“如此也好,水缓些,才看得清底下到底是鱼是虾。”
余深恭敬道:“太师的意思是?”
“无论他们议出什么花样,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是真想弄出点动静,终归绕不开两个字,钱粮。”蔡京微微一笑,笑容里却无多少暖意,“户部,掌天下度支,乃国之命脉。对此等关乎国本之议,自当有其章法。”
余深稍感意外,试探道:“太师的意思是……此事有利于我?”
“利?”蔡京随手放下茶盏,“未必直接利于我,却很可能……极不利于童道夫。这才是关键。”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盯着余深:“童贯坐镇西北多年,西军几成其私兵,军中大小将校,多出其门下。朝廷每年巨额粮饷输往陕西诸路,经手之人,谁不与童贯及其亲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虚额、克扣、乃至与党项的私下贸易,真当无人知晓吗?不过是投鼠忌器,且边事倚重,无人敢深究罢了。”
他踱步到案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如今,官家动了整顿兵制的心思,无论初衷为何,这便是一个绝佳的由头。刘然此子,不管他本意如何,他提出的清查空额、轮戍更替,就像一把刀,恰好能插向童道夫势力最要害的那把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