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兵制事所(第2页)
“邓卿所言,老成谋国,朕心甚慰。”赵佶缓缓开口,语气温和,先安抚了邓洵武的忠诚,“西北防务,确是国之干城,不容有失。卿之忧虑,朕知之矣。”
邓洵武心中一缓,以为皇帝已被说动。
然而,赵佶话锋随即一转:“然,强国强军,亦是朕日夜所思。现今兵制之弊,积重难返,若不及早图之,恐日后养痈成患,悔之晚矣。刘然所呈试点之策,朕观之,倒似稳妥,震动不大,或可一试?”
邓洵武急忙道:“陛下!即便试点,亦需抽调人员、调整粮饷、变更旧制,焉知不会引起波澜?边军敏感,万一……”
赵佶抬手止住了他,脸上露出一种高深莫测的神情,做出了决定:“卿等皆为国朝栋梁,一心为公。然所见各有道理。这样吧,革新之事,兹事体大,确需慎之又慎。”
“朕意,可由枢密院牵头,兵部、三衙及……嗯,及一些知兵事者,共同详议,务必拿出一个既不影响边防稳定,又能逐步革除积弊的万全之策来。邓卿,你熟知边事,此事还需你多费心,务必权衡周全。”
邓洵武心中一沉,知道皇帝心意已决,要推动此事,只是方式更为迂回谨慎。
他无力再反对,只得躬身道:“臣……遵旨。必当竭尽全力,权衡利弊,以报陛下。”
果然,在邓洵武独对后的第二天,一份由宫中直接发不经中书门下出的中旨便送到了枢密院、兵部及三衙主官处。
旨意明确:着即成立详议兵制事所,由知枢密院事邓洵武总责,同知枢密院事郑居中、以及签书枢密院事、兵部尚书、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以及共同参与,“务要悉心研讨,兼顾防务稳定与革故鼎新,拟具切实章程,密奏于朕”。
此旨一下,朝堂顿时再起波澜!
郑居中府邸。
郑居中接到旨意,脸色瞬间一沉。
“陛下这是何意?!既要稳,又要改?还要让那刘然跻身其中?!岂有此理!”他万万没想到,皇帝竟会用这种方式强行推进,甚至将他也绑上了这辆战车。
“相公,此乃中旨……”幕僚小心提醒。中旨虽可反驳,但直接对抗皇帝意志,风险极大。
“本相知道!”郑居中深深吸了口气,“邓洵武那个迂阔之人,必会认真去权衡,高俅见风使舵,兵部那些人更是墙头草!不行!绝不能让其成事!”
他立刻吩咐:“备轿!本相要立刻去见邓洵武!还有,让御史台的人动起来,上本!就说不经中书门下、枢密院公议,以中旨设衙,有违祖制,易启幸进之门!”
蔡京府邸。
蔡京接到消息时,正在赏画,闻言只是微微一笑。
“陛下终究还是没能逃过革新。”他对次子蔡脩道,“这议兵所,妙啊。邓洵武主责,郑居中都在其中,还有高俅……,这下有热闹看了。”
“父亲,那我们……”
“我们?”蔡京放下画轴,“我们自然是鼎力支持陛下圣断。让门下的人上本,言变法强兵乃盛世所需,陛下设立专所研讨,正是圣明烛照、慎重国事之举。再给刘然递个话,老夫会保荐他参与其中,若遇难处,可来寻老夫。”
高俅府邸。
高俅挠头:“怎么把我也塞进去了?真是麻烦……告诉保卫皇城安稳,其他的……让他们吵去。”
当旨意传到何府时,刘然正在书房撰写试点细则的草稿。
听完宦官宣旨,他恭敬接旨,心中却是波澜起伏。
他再一次深切感受到了帝王心术的莫测与权力的微妙。
昨日还是千夫所指、闭门思过之身,今日竟得以奉旨进入一个可能决定国家军事改革方向的核心讨论小组,尽管这小组必然矛盾重重、举步维艰。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绝处逢生、能将理念付诸讨论甚至实践的机会,尽管它微小且布满荆棘。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漩涡。
“臣刘然,领旨谢恩。必当竭尽所能,以供咨询。”刘然的声音平静无波。
送走宦官,他回到书案前,看着那份刚刚写了个开头的细则,目光变得愈发深沉锐利。
真正的较量,现在才刚刚开始。
不再是市井的喧嚣与污蔑,而是庙堂之上的政策博弈与理念交锋。
他提起笔,在新的纸上,缓缓写下议兵所初议建言几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