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再见天颜 (下)(第2页)
梁师成并未理会他们,只在心中细细咀嚼方才殿内对答。
片刻后,他招来一名亲信内侍,低声吩咐了几句。
那内侍领命,匆匆离去。梁师成这才整了整衣袍,向另一处宫院行去。
与此同时,刘然乘坐的马车已驶离皇城,回到了何府。
街道喧嚣依旧,贩夫走卒的叫卖声、车马声、人语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生机,也与皇城内的寂静肃穆形成鲜明对比。
刘然坐在车内,闭目养神,但紧绷的肩膀微微放松了下来。
府门依旧紧闭,但门前的守卫似乎站得更直了些,见到马车归来,一人立即转身入内通报。
马车驶入府内,刚停稳,张宪、何藓、福伯等人早已焦急地等候在院中。
见刘然安然下车,且面色平静中带着一丝松弛,都大大松了口气。
“兄长,如何?”何藓急不可耐地抢先问道,目光紧盯着刘然。
刘然环视众人关切的目光,微微一笑:“官家圣明,已暂息雷霆之怒。让我们静观其变,做好分内之事即可。”他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
何蓟眉头微皱,似乎想追问细节,但看到刘然的眼神,便将话咽了回去,只是沉声道:“平安归来便好。”
福伯连声道:“是啊是啊,郎君辛苦了,快进屋歇息,灶上一直备着热汤饭。”
刘然点头:“有劳福伯。”他又看向何蓟与何藓,“你们随我来书房一趟。”
他没有多说面圣的细节,众人也知趣地不再多问。
但静观其变四个字,已足够让他们意识到迫在眉睫的危机似乎得到了暂时的缓解。
院中凝滞的气氛悄然流动起来,仆从们虽仍谨慎,但步履间轻松了不少。
刘然先简单用了些饭食,沐浴更衣,洗去一身疲惫与宫中的沉滞气息后,才独自一人回到书房。
他屏退左右,只留自己一人。
书房内陈设简单,书架上有不少兵书和杂记。
刘然在窗边的榻上坐下,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略显疲惫却眼神清亮的脸上。
御前应对,如履薄冰,每一步都需权衡再三,一言可生,一言可死。
所幸,总算暂时涉险过关。
刘然回想赵佶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
官家的态度暧昧而复杂,那是一种居于九重之上的审视,有对聪明人的欣赏,亦有对其可利用价值的衡量,更深藏着帝王本能的不信任与警惕。
那试点之策,是他情急之下抛出的棋子,也是一步险棋。
成了,则革新有望,不仅能解眼前之困,或能真正为边军、为朝廷做点实事,自身地位亦可借此稳固。
但若败了,或进展缓慢,未见其效,那么他这颗棋子,很可能会被轻易舍弃,甚至成为替罪羔羊。
而朝中局势,更是错综复杂。
蔡京那边,自己婉拒了其通过文修彦递来的美意,其态度尚不可知。
自己今日御前所言,虽未明指,但定然得罪了童贯一系。
经此一事,童贯及其党羽对自己恐怕更是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朝廷其余等人,想必也会冷眼旁观,伺机而动。
前方的路,依然布满荆棘,稍有不慎,便是万丈深渊。
但刘然眼中并无惧色,反而深处燃起一丝沉静的战意。
他从边关的尸山血海中爬出来,早已见惯生死,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既然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便再无回头之理,唯有凝神定气,勇往直前。
他深吸一口气,起身走到书案前。
案上笔墨纸砚俱已备齐。
刘然铺开宣纸,取水研墨,动作沉稳有力。
既然官家许他随时上书言事,那么关于陕西路军政事务试点的具体章程,就必须尽快、尽可能完善地呈上去。
这不仅是回应皇帝的期待,更是他此刻安身立命的根本,或许也是他唯一能实现些许抱负的途径。
墨已研浓,他提起笔,略一思忖,便落笔于纸。
笔尖吸饱墨汁,落在素白的宣纸上,墨迹缓缓晕开,一行行工整而带锋锐的字迹逐渐呈现,勾勒出关于未来、关于变革、也关于艰难博弈的初步构想。
书房内寂静无声,只闻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