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再见天颜(中)(第2页)
若他坚持激进改革,势必开罪郑居中乃至更多保守势力,也与眼下维稳的基调不符。
若他退缩改口,则前番坚持尽付东流,在官家心中也会留下畏缩无能的印象。
刘然沉吟片刻,并非犹豫,而是在组织语言。
随后,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官家,臣依然认为,革除积弊,强兵富国,势在必行!”
他先表明立场,继而话锋一转:“然,臣经此事,亦深感操切不得。譬如医病,沉疴痼疾,非猛药不可去,然亦需考虑病人体魄能否承受。京营、西军,乃至天下厢军,积弊已久,牵涉众多。若大刀阔斧,急于求成,恐再生变乱,非国家之福,更非官家愿见。”
“故臣愚见,或可……徐图之,分步而行。请官家圣裁,可否择一二要害之处,先行试点?譬如,先于京营禁军中遴选一指挥,试行严格点卯、核查空额,其粮饷足额发放,优中选优,辅以精良器械,严加操练。”
“使其成为标杆,令诸军可见革新之利,消除疑虑。同时,于陕西路亦择一军州,试行边军与京营小队轮戍,规模不必大,重在探明路途、后勤、接防诸事宜之章程。”
“如此,则震动小,阻力轻,即便有差池,亦易调整。待试点成功,成效彰显,再徐徐图之,逐步推广。则大事可成,而不至于激起大变。此乃臣一点浅见,妄揣圣意,请官家恕罪。”
这是他早已想好的策略,以退为进,化整为零,提出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
这既坚持了革新的必要性,又充分考虑了现实的阻力与皇帝的忧虑,显得务实、稳妥,且极具操作性。
赵佶听完,久久不语。
他再次看向刘然的目光,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眼前的年轻人,不仅有心怀边关的忠勇,有临危不乱的镇定,还有着清醒,更有可行的务实之策!
这绝非一个只知道冲锋陷阵的武夫,这是一个真正能做事、会做事的人才!
赵佶心中那点因风波而起的厌烦与疑虑,此刻终于彻底被一种发现有用之才的欣赏所取代。
他甚至开始觉得,将刘然仅仅置于风波漩涡之中,有些可惜了。
“试点……徐徐图之……”赵佶重复着这几个字,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划着,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这确实符合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打破眼前平静的复杂心态。
“刘卿之议,老成谋国,甚妥。”赵佶终于开口,定了调子,“此事,朕会交由枢密院与兵部详议。你……”
赵佶顿了顿,似乎在权衡什么。
“你便暂且留在京师。供奉官之职,依旧担着。朕许你随时可上书言事,若有关于试点之具体章程,可直接呈递通进司,朕会亲览。”
“臣,谢官家隆恩!必竭尽驽钝,以报官家!”刘然听到这番话,心中巨石落地,知道这一步,他赌对了大半,连忙大礼参拜。
“起来吧。”赵佶语气缓和了不少,“今日便到此。回去好生将养,莫要再惹出什么风波来。”
最后一句,似是告诫,又似是打趣。
“臣谨遵圣谕!”刘然再拜,缓缓起身,后退几步,方才转身,在梁师成的示意下,悄无声息地退出了这间压抑而至关重要的便殿。
当他走出殿门,重新呼吸到清晨微凉的空气时,才发觉内衣几乎已被冷汗湿透。
回顾方才殿中对答,每一句都如在刀尖起舞,惊险万分。
不过刘然知道,这一切还没尘埃落定。
但这都是必经之路而已,没什么可畏惧的。
随后他整了整衣冠,继续向着宫外走去,步伐沉稳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