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497章 初见天颜(中)(第2页)

“天下人都说朕沉迷祥瑞,荒废政务。”赵佶语气平静,“却不知这祥瑞之说是最好的安定民心之法。百姓信天意,见祥瑞则心安;官员畏天威,见异象则收敛。”

“比起严刑峻法,祥瑞更能润物无声地维系人心。且...”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祥瑞之说,亦可试探臣子忠心。那些一味歌功颂德者,往往别有所图;而那些敢于直谏者,又常缺乏变通。如你这般既知进退,又守原则者,倒是难得。”

刘然垂首不言,心中倒是觉得此话相当荒唐。

只因他知道如果依靠这些鬼蜮伎俩建立的大厦,那么毁灭耶不过在旦夕之间。

未来被金人铁蹄摧毁,也的确是如此。

“但你不同。”赵佶突然转身,目光锐利,“你似乎不信这些?朕听闻你在市井流传的那些话。”

刘然连忙躬身道:“臣...”

“不必辩解。”赵佶摆手,“朕倒欣赏你这点。务实而不愚昧,明知祥瑞是局,仍愿入局为棋。因为你知道,有些规则必须守。这才是为官之道。”

刘然深深躬身:“陛下明鉴。”

“说说你对兵制的看法。你提举教阅所已有些时日,京城禁军状况应有所了解。”

刘然谨慎组织语言:“京城禁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然...久疏战阵。且各级军官多为荫补,缺乏实战经验。反观西军,常年作战,将士骁勇,但装备补给不足。若能将二者优势结合,互调军官士兵交流历练,或可全面提升我军战力。”

“具体如何操作?”

“可定期选派禁军精锐赴边境轮戍,同时调边军优秀军官入京任教习。如此既让禁军体验实战,也让边军学习新式战法。且双方交流能促进朝廷对各地军情的了解。”

刘然见赵佶听得认真,继续道,“此外,现行募兵制亦有可改进之处。如今多是饥年募兵,士卒素质参差不齐。若能在丰年亦择优选募,给予优厚待遇,必能提升军队素质。”

赵佶若有所思:“此举恐遭各方反对。禁军将领不愿子弟赴边,边军老将也不愿精锐离营。”

“正因困难,才需陛下乾纲独断。为江山社稷计,有些阻力必须克服。”刘然语气坚定,“且若能徐徐图之,先以小规模试行,见效后再推广,阻力会小很多。”

赵佶凝视他良久,忽然道:“你可知朕为何召你入京?”

“臣不知。”

“因为何灌奏折中多次提及你,说你有勇有谋,更难得的是心有社稷,不纯是武夫。”赵佶语气转为深沉,“朕需要这样的人。朝中党争激烈,或一味主战,或一味主和;或只顾搜刮民财,或只知空谈道义。朕需要既懂实务,又有原则之人。”

刘然心中平静,表面波澜起伏:“臣惶恐。”

“不必惶恐。”赵佶走回御座,“朕再问你,若派你回西北,你认为当前最紧迫之事为何?”

“巩固湟州防务,联通熙河兰湟之路,使各据点互为犄角。同时加强与吐蕃各部联系,孤立西夏。最重要的是恢复并扩大军屯,实现粮食自给,减轻朝廷负担。”

“需要多少时间?”

“若全力支持,三年可见成效。”

赵佶手指轻敲御案:“若朕给你这个机会,你可能保证西北五年无大患?”

刘然深吸一口气:“臣愿立军令状。然...需陛下信任与支持,不受朝中谗言所扰。西北防务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之以恒。若朝令夕改,或听信谗言中途换将,纵有良策亦难见效。”

殿内再次陷入寂静。赵佶目光深邃,仿佛要看透刘然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