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498章 初见天颜 (下)

赵佶踱步至瑞鹤图前,手指轻抚画上仙鹤,略有所意道:“何灌于湟州,半年修河渠垦田二万六千顷,募弓箭手七千四,成效冠绝西陲。你随他,所学最重为何?”

刘然再度躬身道:“回陛下,恩师常言:“为将者,非惟勇也,更须知兵知粮知人心。其所教最重者,一为实:脚踏实地,兵要练实,粮要备实,情要察实。”

“二为责:守土有责,爱兵有责,不负国恩。臣于青山寨,谨遵师教,方得侥幸保全。”

“实……责……”赵佶轻声重复,踱步至窗前,“何灌确是干才。然朕闻,其在西北,亦颇有专断之议?甚至与监军谭稹,亦非全然和睦?”

此问可谓是极为刁钻!

刘然背后微凉,知一言不慎,可能累及师父,亦损自身形象。

他沉吟片刻,恭声答:“陛下明鉴。边塞距京数千里,军情瞬息万变。恩师常言:有时遇战机,或逢突发,需当机立断,若事事禀报,恐贻误军机。”

“此非敢专断,实为尽忠职守,为陛下守土安民。’至于与监军谭公公,臣所见,皆为国事,虽有争议,然各尽其职,终以大局为重。谭公公督战之功,臣亦曾奏明。”

赵佶听罢,盯着刘然看了片刻,忽轻笑一声:“你倒会说话。如此说来,边将不易,朕之监军,亦不易。”

言罢,他似有些倦怠,走回榻边随意坐下,目光再次落向瑞鹤图,状似无意般问道:“刘卿,你此番入京,觉汴京比之西北,风气若何?朕闻近日,多有议论朝政、臧否人物者,甚至……涉及宫闱之事。你于市井间,可曾听闻?”

最后一句,语气淡然,却重若千钧!

刘然心脏猛地一跳。

皇帝终于问及最敏感处,那些流言,岂止涉及他个人功过?恐更有甚者!此问是更是试探,看他是否听闻那些大逆不道之言,心性是否忠诚可靠。

刹那间,刘然脑中闪过那封匿名信所列被贬官员名单及其获罪原因……他感到巨大危险,亦感知巨大机遇。

他深吸口气,俯身行礼,声音无比诚恳甚至带一丝惶恐:“陛下!臣一介武夫,蒙恩召见,战兢惶恐,唯思报效。入京以来,谨言慎行,于市井流言,从不敢轻听轻信!”

“臣只知,陛下乃圣明天子,励精图治,天下皆知。纵有些许无知妄言,亦如萤火之光,岂损天日之辉?臣之耳目心神,只注于陛下之旨意,只思如何尽职边陲,整训厢兵,以报万一。此外纷扰,非臣所敢闻,亦非臣所愿闻!”

刘然完全否认听闻任何具体宫闱之事,将自身定位为一个只知忠君报国、不闻窗外事的纯粹武臣。

殿内陷入一片寂静。只有檀香袅袅。

赵佶久久不语,只是看着刘然,目光深邃难辨。

良久,赵佶方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情绪:“刘卿,倒是纯臣心性。”

刘然保持躬身姿势:“臣愚钝,只知忠君报国,尽忠职守。”

“尽忠职守……”赵佶重复一遍,忽道:“若朕现下命你即刻返回西北,重掌边军,你待如何?”

又一突兀问题!且极具诱惑。返回西北,掌实权,正是刘然所愿。

但刘然更知晓,目的性如此之强的问题,可不是让他做选择。

刘然几乎未有停顿,即刻应对,声音沉稳:“陛下有命,臣万死不辞!然,臣斗胆直言,提举教阅所之职,乃陛下亲授,臣接手未久,章程初拟,未见成效,若骤然离去,恐负圣恩,亦恐非为臣之道。”

“臣恳请陛下,容臣于此职稍尽绵力,略整军容,待有所成,陛下无论遣臣往何处,纵刀山火海,臣绝无二话!”

赵佶听罢,脸上终于露出一丝难以察觉的满意神色。他站起身,踱步到刘然面前。

“刘然,”赵佶直呼其名,“你很好。不居功,不诿过,不忘本,知进退。市井流言,朕从未尽信。然亦需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既蒙祥瑞之名,又骤得擢升,纵无过错,亦难免招致议论。日后在京,当时时自省,谨言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