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496章 初见天颜 (上)(第2页)

他站在那里,不像统御四海的帝王,反倒更像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或名士。

“嗯,果然一表人才,除了黑了点,倒是英气内敛,不错。“赵佶打量了他片刻,似是满意地点点头,随即走向书案,那幅著名的瑞鹤图正铺陈其上。

“刘卿,近前来。“赵佶招招手,语气随意得像是在呼唤一位老朋友。

刘然依言上前数步,在距书案数尺处停下,这个距离既不至于太过疏远,也不会显得冒犯。

“听闻你在湟州,以千余众,抗西夏数万铁骑,阵斩其骁将耶和小狗盛。可是实情?”赵佶目光落在画上,仿佛随口一问,殿内空气却瞬间凝滞。

来了!刘然心一凛,深吸气,沉声应答:“回陛下,确有其事。然,非臣一人之功。乃湟州上下一心,青山寨全体将士用命,方得惨胜。湟州吸引党项大半兵力;且又有恩师何灌何提举于调度支援;更有无数士卒血染疆场,方才有臣能有今日活着站在此处。而臣不过适逢其会罢了。”

赵佶,眼里闪过一丝讶异。

“哦?倒是谦逊。朕还听说,你作战勇猛,身先士卒,负伤多处犹死战不退?”

“保家卫国,乃军人之天职。青山寨乃臣之防区,身后便是大宋疆土与百姓,臣无路可退,唯有死战。”刘然如实回答。

好一个'无路可退,唯有死战'!“赵佶抚掌轻赞,“若边将皆有此心,何愁西夏、北辽不平?“

而后他话锋一转,忽然问道:“依你之见,如今西南夷事,当如何处置?朕听闻朝中对此,颇有争议。“

来了!刘然心跳微微加速,脑中瞬间闪过蔡京的警告、李纲的恳切。

他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回陛下,西南之事,臣远在边陲,所知不详,不敢妄议。然,以臣在湟州经历而言,夷夏之防,首在威信。威信立,则蛮夷畏服;威信失,则烽烟四起。立威需强军,然亦需抚慰,需知民心向背。具体方略,陛下圣心独断,诸位相公必有良策。“

赵佶听完,若有所思地看着他,片刻后忽然笑了:“滑头。“

刘然连忙躬身:“臣愚钝,不敢妄言。“

赵佶却似乎并不生气,反而觉得有趣。他走到瑞鹤图前,提笔蘸墨:“朕这幅瑞鹤图,画的是政和二年元夕,祥云绕殿,群鹤来朝的吉兆。都说你是朕的祥瑞,今日便由你,为朕此画题跋,如何?“

这不是询问,是旨意。

更是要将刘然祥瑞之名坐实。

瞬间,刘然感到巨大的压力袭来。

题跋御画,乃是文臣雅士的殊荣,他一个武人,字迹虽不算丑,但岂敢在皇帝面前班门弄斧?更何况,一旦题跋,便彻底与这幅象征圣德祥瑞的画作绑定。但他无法拒绝。

“臣……遵旨。“刘然深吸一口气,上前接过宦官奉上的御笔。

他凝神静气,目光扫过画面上翩然欲仙的群鹤和庄严的宣德门,略一思索,沉腕落笔:“政和壬辰,上元之吉,仙禽来仪,盘旋禁阙。臣然诚惶诚恐,敬跋:此盖陛下圣德格天,仁风被物,故斯祥异,呈现盛世。然一武夫,躬逢其盛,唯思效死边陲,以报鸿恩。“

字迹算不上书法名家,却也端正有力,隐有金戈之气。

内容更是极尽谦卑,将祥瑞归于皇帝圣德,自身定位则牢牢锁在效死边陲的武夫上,既完成了任务,又隐隐透露出不愿久居京华、沉醉于祥瑞虚名的志向。

赵佶在一旁看着,眼中讶异之色更浓。他原以为刘然会写下一些歌功颂德的俗套言辞,没想到竟如此得体,且暗藏心迹。

“好一个唯思效死边陲,以报鸿恩。“赵佶轻轻重复了一遍,看向刘然的目光多了几分审视和探究,“刘卿,是觉得朕这汴京城,不如你的边塞戈壁?“

刘然立刻放下笔,躬身道:“臣不敢!京师繁华,天威浩荡,臣沐浴皇恩,感激涕零。然,边关乃臣之职守所在,士卒乃臣之手足同袍。臣之心,实系于此。“

赵佶默然片刻,忽然朗声笑道:“好!不忘本,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