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495章 流言蜚语(第2页)

“有此祥瑞猛将,西南小丑何足平?北定幽燕亦指日可待!”

这两股声音,一贬一褒,一毁一誉,看似水火不容,在汴京的茶楼、酒肆、勾栏瓦舍乃至繁华街市上激烈碰撞,争论不休,引得无数市民驻足围观,窃窃私语。

然而,若是有心人冷眼旁观,便能察觉出几分异样:这两派人马似乎都在将刘然推向舆论舞台的最中央,强迫所有人关注他,议论他。

诋毁者将他塑造成一个欺世盗名,可能身负罪孽的可疑之徒;

而颂扬者则将他吹捧成神将,将他与皇帝的英明,还有国朝的命运强行捆绑。

其实际效果是,刘然在黎庶心中非但未能清明,反愈显复杂、模糊而充满争议。众人非疑其为奸佞,即期其为救星,独难视其为一可能有功有过之寻常边将。

更紧要者,经此一番舆论操弄,刘然已被彻底孤立特殊化,他似乎失去了作为一个普通官员的平常身份,其声誉、甚至安危,都更加依赖于朝廷的最终定谳和皇帝陛下的圣裁。

其恍若悬于半空之弈子,脚下实地已被抽撤,惟能倚仗执棋者之心意。

皇城司的密探们如同暗夜中的蝙蝠,无声无息地穿梭于汴京的每一个角落,将这些市井动态,流言蜚语、公开争论,分门别类,详细记录,然后通过特殊的渠道,以最快的速度报入深宫。

延福宫内,瑞脑销金,香气馥郁。

皇帝赵佶正肆意坐在榻上,手捧书卷似在闲读。

内侍省都都知,隐相梁师成悄步无声地侍立在一旁,如同一个没有重量的影子。

当一名小黄门将皇城司的密报低声呈上时,梁师成迅速浏览一遍,然后才以恰到好处的音量,打断了皇帝的沉思。

“大家,皇城司送来些市井趣闻,是关于那位即将觐见的刘然的。”梁师成声线柔和微沙,恍若闲话寻常。

赵佶目光未离书卷,随口应道:“哦?所议何事?”

梁师成简要将正反两方面的舆论概括了几句,言语精炼,不带任何个人色彩,却巧妙地将那种争议性和热度传达了出来。

赵佶听罢,书卷轻轻放下,旋即轻笑一声,语气带着几分玩味与超然:“倒是喧嚷。捧则捧上九霄,踩则踩入泥淖。师成,依你之见,这刘然,究系真有材勇,抑或欺世盗名之徒?”

梁师成躬身,态极谦卑,然言语滑腻如涂脂之卵石:“大家天纵圣明,洞鉴万里,真伪自难逃圣鉴。奴婢愚钝,岂敢妄测天机?”

“惟觉市井喧嚣,终属过眼云烟。此人身负祥瑞之名,若能为大家瑞鹤图添一分祥瑞之气,能于这延福宫中,为大家述说一二边塞异闻,博大家一粲,便是其人之莫大造化。至若其他,自有朝廷法度,百僚职司。”

其绝口不提案功真伪,亦不论品行是非,独将刘然之价值限定于祥瑞与娱悦圣心之效用,精准契合赵佶当下所关切。

而赵佶只淡淡轻笑了一声,以示知晓,便摆手示意梁师成退下。

梁师成垂手退后一步,头颅微微低下。

于他而言,宫外的舆论风潮,他或许参与,或许只是顺势而为,但最终,这一切都必须服务于宫内的这位大家的心情和喜好。

而刘然的命运,在真正的权力核心眼中,此刻的确只与他能否适配这份心情和喜好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