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季秋 作品

第494章 面圣前夜(第2页)

与此同时,蔡京府邸却是另一番景象。

书房内烛火通明,蔡京正与心腹余深、薛昂商议朝政。

话题主要集中在西南用兵和延福宫扩建工程上。

“西南战事耗费巨大,户部那边已经多次抱怨筹措困难。“余深捻着胡须,面露忧色。

薛昂不以为然:“既是陛下旨意,再难也得办。倒是西北,近来太过平静,恐生变故。“

蔡京轻抚长须,目光深邃:“西北有童贯坐镇,暂时无虞。当前首要还是西南战事和延福宫工程,这些都是陛下最关心的事。“

谈话间,文彦修进来回话,提到日前去见刘然的情形。

蔡京轻抚长须,神色平静:“如此说来,那刘然倒是识得轻重,并未因李伯纪一番狂言而有所动摇?”

文彦修恭敬答道:“回太师,观其神态语气,应是听进去了太师的提点,言语间颇为恭顺,表示会谨言慎行。”

薛昂笑道:“量他一个边将,能得太师亲自派人点拨,已是天大的恩遇,岂敢不识抬举?太师放心,后日面圣,他必不敢胡言乱语。”

余深却稍显谨慎:“太师,李纲此人,素来顽固,其言虽直,却也颇能蛊惑人心。下官担心,那刘然看似恭顺,内心是否…”

蔡京微微抬手,止住了他的话,淡淡道:“无妨。少年人,一时热血也是有的。但只要他明白利害轻重,便翻不出浪花。陛该如何选择。”

随意点评一番后,几人便不再关心这个话题。

一个刘然而已,若非是为了朝堂上的政治,也不会值得他们注意。

很快,蔡京等人的注意力,又回到了西南兵事和财政问题上。

在梁师成的府邸,这位隐相正在欣赏新得的字画。当心腹汇报王黼给刘然送礼的事时,他只是轻笑一声:“王将明倒是手快。不过,一个边将能翻起什么浪?盯着点,若官家见过后有兴趣,咱们也不妨送份人情。”

他们的态度轻慢而现实。刘然,在他们眼中,与一件新奇的贡品并无本质区别。

有用则逗弄一下,无用则弃之一旁。没有人会去想,这个边将内心有着怎样的坚持与谋划。

夜更深了。刘然终于放下了笔,宣纸上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字迹。

他感到精神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清明和坚定。

他知道自己选择的这条路遍布荆棘,甚至可能徒劳无功。

但他宁愿在这条路上磕得头破血流,也不愿在另一条坦途上迷失自我。

推开窗,他深吸了一口汴京夜晚的空气,其中夹杂着脂粉的甜香和尘世的喧嚣。

但他仿佛能透过这一切,闻到远方西北风沙中带着汗臭和血腥的气息。

老实说,那气味确实不好闻。

但在此刻,刘然觉得那等难闻的气味,也比汴京里脂粉的甜香更令他安心。

随着面圣的时刻越来越近,刘然的心反而平静下来。

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将坚持自己的选择。

在这个即将天崩地裂的时代,他或许暂时改变不了历史的洪流,但至少可以守住自己的良心和初衷。

接下来的两天,刘然除却公务之外,其余时间专心准备面圣事宜。

他不仅反复推敲言辞,还仔细研究了面圣的礼仪规矩。

这期间,又陆续有几波人送来贺礼或名帖,有蔡京一党的,也有其他派系的,甚至还有几位清流官员。

刘然一概以谦恭的态度回谢,但始终保持距离,不给予任何明确的承诺。

面圣前夜,刘然独自在院中踱步。

月色如水,洒在精致的庭院里,却照不透他心中的凝重。

他知道,明天的延福宫之行,将是他在汴京中迈出的关键一步。

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他未来能否在汴京立足,能否有机会做一些实事。

然而,就在这个夜晚,一封意外的信件被悄悄送到了刘然手中。信件没有署名,字迹也经过刻意伪装,但内容却让让他不由眉头皱起。

信中详细列出了几位最近因直言进谏而被贬黜的官员名单,以及他们获罪的真实原因。

刘然将信纸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

他的脸色在跳动的火光中明暗不定。这封信是谁送的?

是李纲等人的暗中提醒?还是蔡京一党的又一次威慑?

或者来自其他想要利用他的势力?

不得而知。但这封信让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汴京官场的险恶。

这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可能被人解读、利用甚至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