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76章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系统之母!

点亮机器的“眼睛”。这句云淡风轻的话,听在顾秉文的耳中,却比之前那两个雷霆万钧的电话,更让他感到灵魂深处的震撼。

如果说,收购耶拿公司,展现的是远风集团在资本和法律层面那令人胆寒的、降维打击般的力量;那么,这颗在万里之外同步诞生的、完全自主的芯片,则揭示了这头东方巨兽真正恐怖的核心——它的研发体系,它的技术心脏!

顾秉文自己就是顶尖的科学家,他太清楚从零开始研发一颗芯片意味着什么。那是一条用金钱、时间和无数科学家的心血铺就的荆棘之路。失败,是这条路上最常见的风景。

一个项目,历经数年,耗资千万,最终因为一个微小的瑕疵而全盘失败的例子,在德国,在美国,在全世界的实验室里,每天都在上演。

“降频才能成功,说明设计上还是有瑕疵。”顾秉文下意识地用纯粹技术角度分析道,“这算不上一次完美的成功。”

“不,”秦奋摇了摇头,深邃的目光里带着一丝笑意,“顾博士,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次最完美的成功。”

“此话怎讲?”顾秉文不解。

秦奋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稳的节拍:“因为,我们这次流片的首要目标,根本就不是为了得到一颗性能卓越的芯片。而是为了验证并打通我们自己建立的一整套设计、制造、封测和调试的流程。是为了检验我们那支年轻的团队,在面对从0到1的挑战时,究竟有没有战斗力。”

他看着顾秉文,一字一句地说道:“一次就侥幸成功,我们什么也学不到。而这一次‘不完美’的成功,却让我们收获了最宝贵的东西——数据。”

“我们知道了,在33兆赫兹的频率下它无法工作,但在16.5兆赫兹下它可以。这就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debug方向。我们的团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静态时序分析,精准定位到是哪条逻辑路径的延时出了问题,是在逻辑综合阶段的疏忽,还是版图布局布线上的瑕疵。这些从失败中得来的经验,远比一次稀里糊涂的成功,要珍贵一万倍。”

“在真正的战场上,从来不存在一帆风顺。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通过迭代,让下一次出击比上一次更精准、更致命。这,才是我想要打造的研发‘军团’。”

听完这番话,顾秉文彻底沉默了。

他的后心,冒起了一股凉气。

他终于明白,自己和眼前这个年轻人的差距在哪里。

他所追求的,是科学家式的“完美作品”。

而秦奋所构建的,却是一个工业家、一个战略家眼中的“胜利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失败不再是失败,而是通往最终胜利的必要成本和数据养料。这种思想,这种格局,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个时代!

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谁都懂。但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无数次失败的黑暗中苦苦摸索,期待着母亲的偶然垂青。

而秦奋,却像是硬生生打造出了一座“成功之母”的自动化生产工厂!进去的是失败的“原料”,出来的就是成功的“产品”!

这哪里还是在搞科研?这分明是在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工业化的思维,在“生产”科技!

……

遥远的京城,远风微电子实验室。

短暂的狂欢之后,魏东亭和楚云飞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将所有人重新召集到了会议室。

没有香槟,没有庆祝的横幅。

有的,只是一块白板,和两张刚刚打印出来的、热乎的A4纸。

“都冷静一下!”魏东亭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洪亮的声音压下了所有人的议论,“高兴是应该的,但活儿还没干完!现在,开技术复盘会!”

所有人都立刻安静下来,正襟危坐。他们都清楚,这才是远风的风格,也是秦董定下的规矩——胜利的喜悦不超过一小时,对问题的复盘却要进行到底。

“首先,初步结论。”楚云飞站起身,将一张纸贴在白板上,上面是他用他那清冷的笔迹写下的几行字:

“测试结论:‘启明一号’核心逻辑功能完整,指令集执行正确,架构设计无颠覆性错误。但在33mhz目标频率下,时序无法收敛。”

他补充道:“简单说,我们的‘发动机’造出来了,而且能转,但转速上不去,一给油就熄火。这不是‘心脏病’,更像是‘气管炎’,问题不大,但必须找到病根。”

所有人都点了点头,神情专注。

“我的软件团队,已经连夜对测试程序进行了上万次的仿真,可以百分之百确定,问题不出在软件层面。”楚云飞的语气充满了自信。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魏东亭。

既然不是软件问题,那就一定是硬件问题。

魏东亭也不推诿,他拿起另一张纸,上面是用绘图仪打出来的、密密麻麻的电路版图一角。

“在秦董去德国之前,他留下了一份技术备忘录,其中重点强调了‘静态时序分析’的重要性,要求我们必须将其作为芯片验证的重中之重。”魏东亭沉声说道,“我和云飞,以及几个核心组员,在流片前的最后七十二小时,正是用秦董从‘特殊渠道’搞来的那套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对最终版图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时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