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系统之母!(第2页)
他这话一出,连团队内部的许多人都吃了一惊。他们只知道两位总监在最后时刻几乎是把自己锁在机房里,没想到是在进行如此关键的工作。
“软件的分析结果,其实已经给出了警告。”魏东亭用红笔在版图上重重地圈出了一个区域,“分析报告显示,在我们的算术逻辑单元(ALu)内部,有一条关于‘进位选择加法器’的逻辑路径,存在高达1.2纳秒的建立时间违例。也就是说,这条路上的信号,跑得太慢了!”
他看着众人,解释道:“在33mhz的频率下,一个时钟周期大概是30纳秒。信号必须在这个时间内,从起点跑到终点。而我们这条路径,因为某些原因,需要31.2纳秒才能跑到。结果就是,下一个时钟信号来的时候,它还在半路上,整个逻辑链就全乱了。这就是它无法在设计频率下工作的原因。”“而降到16.5mhz,时钟周期延长到了60纳秒,31.2纳秒的时间就绰绰有余了。所以,它又能正常工作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番抽丝剥茧、直抵核心的分析给镇住了。
这,就是科学!
不是靠蒙,不是靠猜,而是靠先进的工具和严谨的逻辑,把“幽灵”从复杂的电路迷宫里揪出来,让它在数据面前无所遁形!
“那…那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条路跑得这么慢的?”一个年轻工程师忍不住问道。
“问得好!”魏东亭赞赏地看了他一眼,“这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是我们的逻辑设计本身不够优化,还是在版图的自动布局布线阶段,edA工具的设置出了问题,导致这条线的物理走线过长、负载过大?”
“是后者。”
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楚云飞。
他调出了另一张图,上面是edA软件的分析界面。
“我检查了工具的日志文件。在进行布局布线时,我们为了追求整体面积的最小化,给工具设置了一个非常激进的‘拥挤度’参数。这导致edA工具在排布标准单元时,优先考虑‘塞得更紧’,而牺牲了部分关键路径的时序性能。这条出问题的线,被绕了很长一段路,跨越了半个ALu模块,从而引入了巨大的寄生电容和延迟。”
楚云飞的结论清晰而冷酷:“所以,这不是芯片的错,也不是设计的错。是我们……用错了工具。是我们对这套先进工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
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陷入了更深层次的寂静。
所有人都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原来,问题竟然出在这里!他们拥有了全世界最先进的“屠龙刀”,却因为没读懂说明书,差点把刀给用废了。
这是一种比单纯技术失败更令人羞愧的感觉。
然而,魏东亭却大笑了起来,笑声中充满了释然和快意。
“好!太好了!我宁可是我们用错了工具,也不希望是我们的设计出了问题!”他用力一挥手,“这个学费,我们交得值!这证明了秦董的远见,不惜一切代价搞来这套edA,就是让我们拥有犯错、并且能从错误中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普罗米修斯计划’的精髓!”
他环视众人,眼中重新燃起了熊熊的火焰:“现在,病根找到了。下一步,第一,由软件组负责,重新优化edA的约束脚本,给关键路径更高的布线权重。第二,由硬件组负责,对‘进位选择加法器’的逻辑进行重新设计,用面积换速度,增加驱动单元,从设计层面就解决时序问题!”
“我们的目标是,在下一次迭代,也就是‘启明一号改’的设计中,不仅要让它稳定运行在33兆赫兹,还要向40兆赫兹发起冲击!”
“有没有信心?!”
“有!”
这一次,会议室里爆发出的吼声,比之前任何一次欢呼都更加整齐,更加充满力量!
那是一种看清了道路、找到了方法、掌握了自己命运的,真正的自信!
……
耶拿,咖啡馆。
当顾秉文听完秦奋转述的,来自京城实验室的这套完整的诊断和解决方案后,他端着咖啡杯的手,已经开始微微颤抖。
他彻底明白了。
如果说,之前他看到的,是远风这台战争机器的“肌肉”和“骨骼”。
那么现在,秦奋向他展示的,是这台机器的“大脑”和“神经中枢”。
这太可怕了。
一支拥有了自我学习、自我纠错、快速迭代能力的研发团队,再加上一个能够提供无限资源和绝对战略耐心的统帅……
这样的组合,在当今世界上,几乎是无敌的。
“秦董……”顾秉文缓缓放下咖啡杯,他抬起头,看着秦奋,眼神中最后的一丝犹豫和彷徨,已经彻底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坚定与狂热。
那是一个顶尖科学家,在看到了实现毕生梦想的、最清晰的路径之后,所能迸发出的最耀眼的光芒。
“我明白了。”他郑重地说道,甚至下意识地挺直了腰杆。
“请不要再叫我顾博士了。在您的这支‘军团’里,我只是一名士兵。请您……下达命令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