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秦奋的冷静:实业为本!(第2页)
高远的眼神里带着一丝探寻。秦奋之前对股权、信托、资本运作的理解,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实业家的范畴,这让他不得不重新评估董事长的真实想法。或许,董事长的最终目的,也是要成为资本巨鳄,实业只是跳板?
秦奋接过那份被无数人视为财富密码的传真,静静地看了一会儿。上面罗列着几只被疯狂追捧的“老八股”的惊人涨幅,和认购证一天一个价的离奇曲线。
整个时代都仿佛在发烧。
然而,秦奋的眼神却像一汪深不见底的古井,没有丝毫波澜。
他没有对高远的建议表示愤怒或者不屑,只是平静地问了一句:“高远,你看过1929年的美国吗?”
高远一愣,随即回答道:“当然,研究过。柯立芝繁荣的顶峰,然后是史无前例的大萧条,股市在几天之内就崩溃了。”
“崩溃之前,华尔街的擦鞋匠都在讨论股票,家庭主妇拿出买面包的钱冲进市场,所有人都相信自己是股神,相信牛市会永远持续下去。”秦奋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洞穿历史的冷峻,“当所有人都认为一个东西只涨不跌的时候,它离崩盘也就不远了。投机,是零和游戏,甚至是负和游戏,它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只是财富的转移。你赚的钱,一定是别人亏的。当泡沫大到一定程度,最后接盘的,永远是那些最无辜、最狂热、也最没有抵御风险能力的人。”他将那份传真纸,轻轻地对折,再对折,最后放进了上衣口袋。
“远风的钱,每一分,都沾着生产线上工人的汗水,都印着研发中心工程师熬夜的血丝,都承载着全国经销商和消费者的信任。这笔钱,太干净,也太沉重。”
秦奋转过身,看着高远,目光锐利如刀。
“我之所以要搭建复杂的资本平台,不是为了让我们变成赌场上更精明的赌徒,而是为了给我们脚踏实地干活的人,打造一副最坚固的铠甲,铸造一柄最锋利的宝剑!是让他们在冲锋陷阵的时候,有最好的武器,有最坚实的后盾,而不是让我们把他们的血汗钱,拿到赌桌上去豪赌一把。”
“记住,高远。金融是工具,是武器,但它永远不能成为我们的目的。远风的根,必须,也只能扎在实业这片土地里。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我明白了,董事长。”高远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额头上竟渗出了一丝冷汗。他为自己刚才一瞬间的动摇和试探,感到无比的羞愧。在董事长这种超越了时代欲望的战略定力面前,任何华尔街的投机技巧,都显得那么渺小和可笑。
“董事长,我为我刚才的想法向您道歉。从今以后,远风资本部门的唯一使命,就是为实业发展服务,绝不做任何脱离主业的投机性投资!”他郑重地承诺道。
秦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了下来:“我没有怪你的意思。身在局中,能保持清醒不容易。你只需要记住,当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因为我们不是一艘小舢板,经不起大风大浪。我们是一艘正在建造中的航母,我们的使命,是去远航,而不是在港口里追逐浪花。”
……
三天的“思想统一大会”结束了。
上海的精英团队带着被彻底重塑的世界观和满满的笔记,返回了外滩中心。他们带回去的,不仅仅是董事长的战略思想,还有从车间里带回来的机油味,从实验室里感受到的那股拼劲,以及孙国华那句振聋发聩的“质量就是天”。
从此,外滩中心的顶层办公室里,少了几分不接地气的夸夸其谈,多了许多对产业逻辑的深入探讨。钱伟的财务模型里,第一次出现了“品牌信誉资产”、“技术专利壁垒价值”这样创新的科目;林薇的法律文件中,也开始融入更多保护产业工人和核心技术人员权益的“远风特色”条款。
“大脑”和“心脏”之间的连接线路,在这次会议之后,被彻底接通、焊死。
而秦奋,则留在了凤栖。
他没有急着返回上海那个资本世界的中心,对他而言,脚下这片火热的土地,才是他力量的源泉。
大会结束的第二天,他换上了一身普通的工装,戴上安全帽,没有通知任何人,一个人走进了刚刚投产的电饭煲生产线。
他像一个最普通的巡线员,默默地观察着每一个生产环节。
从内胆的冲压、拉伸,到不粘涂层的静电喷涂与高温烧结,再到ih电磁线圈的精密绕线,以及最后控制电路板的安装与调试。
他的目光,专注而挑剔。
当看到一个年轻工人因为操作不熟练,导致一个内胆上出现了一丝微不可见的划痕时,他没有像孙国华那样咆哮,而是走了过去,拿起那个次品,又拿起一个合格品,亲自给那个紧张得手足无措的年轻人示范,如何通过调整夹具的角度和力度,来避免这种失误。
他告诉那个年轻人:“我们造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锅,是未来千千万万个家庭厨房里的核心。每一次操作,都要用心,要把它当成一件艺术品来打磨。”
这一幕,被恰好经过的王奎山看在眼里。
看着那个身价早已无法估量,却依旧像个普通工程师一样,耐心教导一线工人的年轻背影,王奎山眼眶再次湿润了。
他悄悄地退了出去,没有打扰。
他知道,外界的股市如何疯狂,资本的世界如何喧嚣,都与这里无关。
因为远风的定海神针,就在这里。
这片扎根于实业的土地,便是秦奋的冷静,也是整个远风集团,最坚实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