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2章 远风上海分部成立!

夜色如墨,黄浦江上的船灯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交相辉映,勾勒出一道璀璨的时代天际线。

外滩中心顶层,灯火通明。

这里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筹备处,而是一台开始全速运转的精密机器。空气中弥漫着咖啡的浓香、打印机油墨的清新气息,以及各种语言混杂的低声讨论——有方宏浚团队带着浓重上海口音的工程术语激辩,也有高远刚刚招募的金融精英们流利的英语和粤语交织。

这是一种奇异而和谐的交响。

仅仅一周时间,秦奋承诺给高远的“一个月”,似乎正在被无限压缩。

……

一周后的上午,虹桥国际机场。

秦奋和高远并肩站在国际到达出口,这在这个年代,是极为罕见的迎接规格。

高远的心情有些复杂,既有期待,也有一丝紧张。他即将见到的,是他在电话中已经进行过数次越洋沟通,却未曾谋面的“法律王牌”——林薇。

在那几次堪称“顶级智力交锋”的通话里,高远彻底领教了这位华尔街女律师的厉害。她对他设计的初步金融框架,提出了十七个尖锐的法律风险点,每一个都直击要害,从美国证监会的监管条例,到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规则,再到英属维尔京群岛关于spv的信托责任界定,逻辑之严密,思维之迅捷,让他这位在华尔街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金融老手都感到头皮发麻。

他甚至有一种感觉,电话那头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整支装备精良的法律军队。

“董事长,我们真的能驾驭这样的人物吗?”高远忍不住轻声问道。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人才了,这是一把锋利无比的双刃剑。

秦奋目光平静地看着人流涌动的出口,淡淡道:“猛将,需配良帅;宝剑,需有剑鞘。我们搭的台子足够大,自然容得下真正的角儿来唱戏。远风的理想,就是她的剑鞘。”

话音刚落,一个身影出现在了他们的视野中。

没有大包小包的行李,只有一个简洁的登机箱和一只棱角分明的公文包。来人一身剪裁得体的深灰色香奈儿职业套装,衬得身形高挑而挺拔。她没有化妆,素面朝天,却自有一股迫人的英气。乌黑的长发在脑后干脆利落地束成一个马尾,随着她走路的节奏轻轻晃动,每一步都仿佛经过精确计算,沉稳而有力。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的眼神。那是一双宛如鹰隼般锐利的眼睛,仿佛能穿透一切浮华,直抵事物的本质。

她就是林薇。

她一眼就在人群中锁定了秦奋和高远,径直走了过来。

没有客套的寒暄,甚至没有寻常女性初见时的礼节性微笑。她伸出手,目光首先落在高远身上:“高远总监,久仰。电话里我们的沟通很高效,希望面谈也能如此。”

“林薇律师,欢迎你回国。”高远握住她的手,只感觉对方的手指修长而有力。

随后,林薇的目光转向了秦奋。这道目光,比投向高远时更多了几分审视与探究。她眼前的这个男人,比她想象中要年轻太多,身上没有丝毫企业家的油滑气息,反而沉静得像一口古井。

就是这个人,在电话里用几句看似朴实的话,就让她放弃了达维律所的合伙人前景,毅然回国。

“秦董事长。”她伸出手。

“林薇律师,一路辛苦。”秦奋握住她的手,微笑道,“欢迎回家。”

又是“回家”这个词。

林薇的眼神微微一动,但很快便恢复了惯有的冷静。她抽回手,直截了当地说:“董事长,高总监,机场不是谈工作的地方。我需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回酒店休整,然后我希望能在办公室看到关于‘浦东一号项目’所有已经签署的官方文件、土地使用权证明、以及远风集团在凤栖本部的全部工商、税务和近三年的财务审计报告的复印件。下午两点,我希望召开第一次法务会议,讨论集团的顶层股权架构和风险隔离墙的具体搭建方案。”

一番话,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清晰、明确,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气场。

高远听得连连点头,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合作伙伴。

秦奋则依旧是那副平静的笑容:“没问题。杨明已经在外面备好车了,所有资料都在办公室等你。不过,在开会之前,我建议你先参加一个小小的仪式。”

“仪式?”林薇眉头微蹙,她最不喜欢浪费时间在这些形式主义上。

“是的,”秦奋点头,“一个关于我们上海滩新家的,小小的仪式。”

……

半个小时后,外滩中心顶层。

原本属于董事长办公室外侧,那片视野最好的公共区域,此刻已经焕然一新。墙壁上,一塊由红布覆盖的牌匾静静悬挂着。

方宏浚、王奎山、张巧玲,以及所有上海办公室的员工,包括那十名同济大学的高材生,都聚集在这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和期待。

刚刚抵达的林薇,站在人群的后方,抱着双臂,冷静地观察着这一切。

秦奋走上前来,站到红布牌匾之下。

他没有冗长的讲话,声音沉稳而清晰:

“今天,我身边站着工程师、金融专家、法律精英,站着我们远风集团最新鲜、最顶尖的血液。我们背后,是黄浦江;我们面前,是将要由我们亲手缔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