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金融人才?提前布局!
如果说方宏浚的加盟,是为远风集团这辆即将冲上高速公路的战车,装上了一台性能卓越的“工程引擎”;那么高远的到来,则无异于为其加装了一套精密无比的“金融与资本导航系统”。
两者的结合,将赋予这辆战车无与伦比的速度与方向感。
秦奋的手与高远的手紧紧相握,那份沉稳的力量,让高远躁动的心迅速安定下来。他从秦奋的眼神里读到的,不仅是欣赏和欢迎,更是一种“英雄所见略同”的深刻共鸣。
“高总监,欢迎归队!”秦奋没有用“加入”这个词,而是用了“归队”,仿佛高远本就该是这支队伍的一员,只是暂时远行,如今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个词,让高远心头一暖,眼眶甚至微微有些发热。在美国奋斗多年,虽然事业有成,但他始终感觉自己像是一棵无根的浮萍。而此刻,他找到了可以扎根的土壤,找到了一个能让他倾尽所学、实现抱负的宏伟事业。
“董事长!”高远深吸一口气,迅速进入角色,“我明天就去领事馆办理辞职和相关手续。三天,不,两天之内,我就可以正式投入工作!我需要一间足够大的办公室,至少三块白板,以及授权,让我可以立即开始组建我的团队!”
他的语速极快,带着华尔街精英特有的雷厉风行。多年的职业素养,让他一旦确定目标,便会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高效的行动力去执行。
“没问题。”秦奋干脆利落地点头,“杨明,立刻安排!将靠窗最好的那片区域划给我们的‘资本运营部’,所有设备优先满足。高总监,从现在起,你就是远风集团上海总部筹备处的资本运营部总监,全权负责‘浦东一号项目’的所有融资、法务、投资及股权结构设计工作!人事和财务,全力配合你!”
这是一个巨大的授权。
但秦奋给得没有丝毫犹豫。他深知,专业的事,必须交给最专业的人。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他所要做的,是搭建好舞台,确立好方向,然后给予手下的帅才们充分的信任和空间,让他们去尽情施展。
……
第二天,外滩中心顶层,一场小范围的核心团队会议正在召开。
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奔流不息的黄浦江和充满希望的浦东大地。而窗内,远风集团上海滩的“四大天王”首次齐聚。
董事长秦奋居中而坐,沉静如渊。
他的左手边,是新上任的资本运营部总监高远和国际贸易部兼质量管理部总监张巧玲。高远西装革履,精神矍铄;张巧玲则是一身干练的职业套裙,聪慧的眼眸中闪烁着对新知识的渴望。他们代表着远风集团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智力密集型”力量。
他的右手边,是项目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方宏浚和集团副总裁王奎山。方宏浚依旧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工程师夹克,但眼神中的光芒却比任何时候都亮;王奎山则还是那副老干部的沉稳模样,但眉宇间也难掩激动与新奇。他们,则代表着远风集团脚踏实地、攻坚克难的“实干与根基”力量。
“今天,是我们上海核心团队的第一次碰头会。”秦奋环视一圈,开口道,“我身边这几位,就是我们未来征战上海、建设浦东的方面军司令。从今天起,我们的工作将兵分两路,齐头并进。”
“宏浚,你这边,技术为王,速度为先。那份《项目设计任务书》,我要它成为未来十年国内所有超高层建筑的教科书式范本。你手上的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标准,都将定义这座未来之城的高度。”
“是!董事长!”方宏浚的声音中气十足。
“高远,你这边,资本为器,结构为骨。我要你用最快的速度,搭建起一个能够支撑起百亿级项目的金融平台。这个平台不仅要能融到钱,更要安全、高效,能为我们未来的全球化扩张,打下最坚实的法律和财务基础。”
“明白!”高远沉稳点头。
秦奋说完,便不再多言,将时间交给了两位新任的总指挥。
方宏浚率先站了起来,他抱着一叠刚刚打印出来的资料,有些兴奋地说道:“报告董事长,技术前期小组已经完成初步组建,十名同济大学的应届高材生全部到岗,我们已经不分昼夜地干了三天!关于《项目设计任务书》的框架已经有了,我们对标了美国芝加哥西尔斯大厦、纽约世贸中心的最高标准,在结构抗震、防风、消防安全、智能化管理等十几个关键领域,都提出了比它们更高的要求!我们有信心,在som团队抵达前,拿出一份让他们都感到震惊的‘考卷’!”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技术人员特有的自信和激情。
而接下来,轮到高远。
他没有拿任何资料,只是从容地走到会议室中央那块巨大的移动白板前,拔下笔帽。
“各位,我就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资本运营部’接下来的工作思路。”
他转身,面对白板,手中的记号笔行云流水般地移动起来。
一个复杂的框架图,迅速在白板上成型。
最顶端,是一个用方框圈起来的英文缩写:“farwidgroup”。
另一个指向“上海·远风资本集团”。
在“远风资本集团”下方,他又画出了三个并列的方框,分别标注着:“项目建设基金”、“国际法务部”和“战略投资与证券部”。
而在“项目建设基金”下方,才是那个庞大的“浦东一号项目”。
仅仅这一个结构图,就让在场的王奎山看得有些发懵。他能看懂里面的汉字,但完全不理解这种层层叠叠的架构,到底是什么意思。
高远没有停歇,他指着顶层的控股公司解释道:“这是秦董昨天和我沟通后的顶层设计思路。未来的远风,将是一个集团化的控股公司。总部在凤栖的实业,是我们的产业基石,负责创造产品和利润。而我们在上海成立的,将不仅仅是一个项目筹备处,而是一个资本运作的平台,是集团的‘第二发动机’。两者互为犄角,互相输血,一个创造价值,一个放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