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金融人才?提前布局!(第2页)
接着,他的笔尖移到了那个最核心的“项目建设基金”上。
“秦董的‘资产证券化’构想,是天才级的。但要将它落地,我们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他的语速不快,但每一个词都清晰而有力。
“首先,是法律架构。我们不能直接在国内注册这个基金,因为目前国内没有相关法律支持。我的建议是,在香港注册一家离岸的特殊目的公司,也就是spv。由这家spv作为基金的发行主体。同时,我们需要在美国的特拉华州,再注册一家子公司,作为未来与华尔街资本对接的窗口。”
“spv?特拉华州?”王奎山听得云里雾里,忍不住低声问旁边的张巧玲,“这……这是什么意思?咱们一个国内的项目,怎么还要跑到美国去注册公司?”
张巧玲虽然也听得半懂不懂,但她毕竟有外语基础,还能勉强跟上思路,她低声解释道:“王副总,高总监的意思,好像是为了方便在国外融资,需要符合他们的法律和商业习惯。”
高远听到了他们的议论,微笑着解释道:“王副总,您说得没错。这就像我们要在国际上卖东西,就需要用美元或者其他外币结算一样。我们要在国际上‘卖我们项目的一部分’,也就是融资,就需要一个国际资本市场认可的‘壳’。这个‘壳’能为我们规避很多法律和税务上的风险,让国际投资者敢于把钱投给我们。”
他继续在白板上勾画。
“其次,是信用评级。光有政府信用背书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国际公认的信用评级。我会立刻联系我在标准普尔和穆迪的前同事,启动对我们这个专项基金的独立信用评级程序。我初步的目标,是拿到A级以上的评级。有了这个评级,我们才能以更低的成本,吸引到更多的国际资本。”
“第三,是份额设计。秦董提到了三个方向,我会将其具体化。我建议将基金份额分为三类:CssA,主要面向国内银行和国企,提供较为稳健的固定年化收益,附加未来物业的部分优先使用权;CssB,面向海外及港资,不承诺固定收益,但享受项目建成后物业增值和租金收入的更高比例分红,这适合风险偏好更高的投资者;CssC,这就是我们的员工激励池,不行使分红权,而是与远风集团的原始股进行一定比例的挂钩,在未来集团上市时可以直接转换为股票。这三类份额,可以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实现利益的精巧平衡。”
……
高远足足讲了半个小时。
从离岸公司的架构,到国际信用评级,再到复杂的基金份额设计,最后甚至提到了如何利用利率互换和远期外汇合约来对冲未来的金融风险。
整个会议室里,除了秦奋始终目光沉静、不时点头之外,其他人都被震撼得无以复加。
王奎山已经彻底放弃了理解,他只是呆呆地看着白板上那个如同天书般的复杂图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原来,搞钱,比造房子还要复杂这么多!这位高总监,真是个神人!
方宏浚这个技术怪才,此刻也对高远投去了敬佩的目光。他虽然不懂金融,但他能感受到那种知识体系的严谨与强大。这和他在力学领域构建一个精密模型的感受,是异曲同工的。
而张巧玲,则像一块海绵,疯狂地吸收着这些她从未接触过的知识。她手中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记满了各种英文缩写和名词。她意识到,自己要学的,还有太多太多。
会议结束后,秦奋特意留下了高远。
“怎么样?团队组建有难度吗?”
高远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董事长,您那份招聘启事,加上‘外滩中心顶层’这个地址,就是最好的梧桐树。今天上午,我已经面试了五个人,都是从海外回来的,有在投行干过的,有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干过的。人才不是问题,问题是,我还需要一个最关键的助手。”
“哦?说来听听。”
“一个顶级的,同时拥有美国和香港律师执照的证券法律专家。我们这套复杂的金融结构,每一步都必须在严谨的法律框架下进行,不能有丝毫的纰漏。”高远说道,“这样的人才,在国内,几乎是凤毛麟角。”
秦奋的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我当是什么。巧了,我这里正好有一个人选。”
他说着,从抽屉里拿出了一份简历,递给高远。
高远接过来一看,顿时眼睛一亮。
简历上的照片,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女性,眉宇间英气勃勃,眼神锐利而专注。
姓名:林薇。
学历:燕京大学法学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
执业资格: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香港执业律师。
工作经历:美国达维律师事务所并购与资本市场部,高级律师。
这……这简直是为他的需求量身定做的人才!达维,那可是华尔街顶尖的律所,能在那里做到高级律师,其专业能力毋庸置疑!
“董事长,这位……您是怎么找到的?”高远震惊地问。
“她在报纸上看到了我们的招聘信息,给她国内的家人打了电话。她的父亲,一位老教授,恰好和同济大学的一位领导是故交,便把这份简历辗转送了过来。”秦奋平静地说道,“她本人下周就会从纽约飞抵上海。”
高远拿着那份简历,手都有些微微颤抖。
他彻底服了!
他现在终于明白,秦奋的成功,绝不仅仅是靠什么“政策绿灯”。
这种对人才的敏锐嗅觉,这种提前布局的深远眼光,这种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与魄力……这才是最可怕,也最令人敬佩的核心竞争力!
一个技术天才,一个金融帅才,再加上一个即将到位的顶级法律专家。
远风集团上海滩的“三驾马车”,已然成型!
“高总监,”秦奋看着窗外,淡淡地说道,“兵马已备,粮草先行。我给你一个月的时间,我要看到专项基金的第一份募集说明书,摆在我的办公桌上。”
“是!董事长!”高远立正站好,声音无比洪亮,“保证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