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政策绿灯,一路畅通!
“som?”秦奋听到这个名字,眸光一亮,但脸上并未流露出过多的惊讶,仿佛这本就是他计划中的一环。
他接过杨明递来的便签,上面用英文写着“skidore,owigsmerrill”及其联系人“mr.Baker”,点了点头,平静地吩咐道:“回复他们,我们非常欢迎。告诉贝克先生,远风集团期待与世界顶级的大师合作。请他们将团队的详细资料和代表作品集先传真过来。另外,把我们对‘远风国际广场’的初步设计理念和功能定位,整理成一份英文简报,发给他们。”
“还有,”秦奋的目光转向刚刚领命,眼中还燃烧着熊熊火焰的方宏浚,“宏浚,你来牵头,立刻组建一个项目技术前期小组。我要你在som团队抵达之前,拿出一份我们自己的《项目设计任务书》,内容要涵盖建筑功能、结构安全、材料标准、智能楼宇、节能环保等所有方面的核心要求。记住,我们的要求,要成为他们这些世界顶级事务所的‘考题’,而不是等着他们来给我们‘出题’!”
一句话,便在远风集团和世界顶级设计事务所之间,确立了平等乃至主导的合作基调。
这种不卑不亢、以我为主的自信,让旁边的王奎山和张巧玲都感到一阵心潮澎湃。他们见惯了国内企业在面对外国专家时的谦卑甚至谄媚,何曾想过,自己公司的老板,在与世界建筑设计巨头的第一次接触中,就展现出了如此强大的气场。
方宏浚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他用力地点头,声音铿锵有力:“是!董事长!保证完成任务!”
这一刻,他感觉自己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被激活了。给som出考题?这是何等的魄力!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舞台!
秦奋的指令,如同一道道精确的齿轮,迅速啮合,带动着“远风上海总部”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以一种惊人的效率运转起来。
“政策绿灯,一路畅通”这八个字的威力,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方宏浚要组建技术团队,杨明拿着筹备处的公函和那份市府领导圈阅过的签约简报副本,直接找到了同济大学的校办。原本以为要费一番周折,结果校领导亲自出面接待,当场拍板:为“一号项目”输送人才,是同济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将开放应届毕业生档案,并鼓励相关专业的教授、博士作为技术顾问,参与远风的项目。
一天之内,十名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和建筑系的顶尖应届毕业生,就带着行李,直接到外滩中心报到,成为了方宏浚手下的第一批兵。
项目筹备需要申请大容量的国际、国内长途电话线路和传真线路。在90年代初,这对于普通单位来说,是需要排队等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稀缺资源。但杨明把申请递交到电信局,对方一看是“浦东一号创新试点项目”,立刻启动“加急流程”。两天后,一支工程队就出现在外滩中心,在其他楼层公司羡慕的目光中,为顶层铺设了二十条电话线和五条传真专线。
筹备处需要采购一批当时国内还非常罕见的电脑和绘图设备。秦奋开出了一张清单,包括了最新的iBmps/2电脑、惠普的绘图仪和佳能的激光打印机。这些设备都需要外汇,并且进口手续繁琐。张巧玲拿着清单找到海关和外汇管理局,同样是“绿灯”高悬,所有审批流程都被压缩到了最短。仅仅一周时间,第一批价值近百万美元的办公设备,就顺利清关,运抵外滩中心。
王奎山看着一排排崭新的iBm电脑被安装调试,看着一个个朝气蓬勃的名校毕业生在方宏浚的带领下热烈地讨论着各种超前的建筑方案,看着不断有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拿着简历前来应聘金融和法务专家的职位,他感觉自己仿佛置身梦中。
“董事长,咱们这……这速度也太快了!这才几天功夫,一个世界级公司的架子,就搭起来了。”王奎山由衷地感叹,“想当初咱们在凤栖,办个营业执照都得跑断腿。现在倒好,感觉是所有部门都在追着帮咱们办事。”
秦奋笑了笑,端起一杯茶,目光悠远:“王副总,这就是时势。我们登上的,是浦东开发这艘巨轮。顺势而为,自然一日千里。但船开得越快,对我们这些掌舵者和水手的要求就越高。稍有不慎,就可能被甩下船,甚至被巨浪吞没。”
他的目光,已经超越了眼前的顺利,开始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一个超级项目的成功,光有技术将才和政策绿灯还不够,还需要一个能够驾驭巨额资本、精通现代金融运作的“财神爷”。
“亿元物资置换”只是敲门砖,后续十亿、数十亿乃至上百亿的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最合理的结构进行融资?如何设计一套既能激励天下英才,又能保证集团控制权的股权方案?这些,都是比钢筋水泥的搭建复杂百倍的挑战。
而就在秦奋思索着这个问题时,他要找的“财神爷”,自己送上门来了。
这天下午,一位四十岁出头、身穿笔挺西装、气质儒雅干练的中年男人,在没有预约的情况下,走进了远风集团的临时总部。
他的名字叫高远,手中拿着一份《华尔街日报》,报纸上用一个很小的版面,报道了中国上海浦东一个名为“farwidgroup”的公司,计划投资一个数十亿美元的巨型项目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