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40章 政策绿灯,一路畅通!(第2页)

“我是高远,”他对负责接待的杨明开门见山,递上一张制作精良的名片,上面印着“美国标准普尔公司,高级分析师”。“我看到了贵公司的招聘启事和海外的一些信息。我想和你们的董事长,秦奋先生谈一谈。”

高远是八十年代最早一批公派留学生,在美国获得了金融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华尔街工作。他亲身经历了西方资本市场的波澜壮阔,也对国内落后的金融体系感到深深的忧虑。这次回国探亲,他本打算看一看就走,但远风集团这石破天惊的手笔,以及招聘启事上“股权激励”这四个在当时中国堪称天方夜谭的词,深深地吸引了他。

他想看看,究竟是怎样一个“狂人”,敢在90年代初的中国,布下这样一盘大棋。

秦奋在小会客室里见了他。

没有过多的寒暄,两人一坐下,高远便抛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

“秦董,恕我直言。你们计划投资十亿人民币,也就是将近两亿美元。我不怀疑政府为你们提供了土地和政策支持,但启动之后的资金,你们打算如何解决?据我了解,目前国内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贷款,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基建项目,几乎是不可能的。你们的企业,有这样的现金流储备吗?”

这是一个直击命门的问题。

王奎山在一旁听得心头一紧。

秦奋却面色如常,他看着高远,反问道:“高先生,你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一个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什么?”

高远一愣,下意识地回答:“是……现金?技术?还是市场?”

“不。”秦奋摇了摇头,“是信用,尤其是政府信用。远风集团用价值上亿元的物资,解决了浦东开发初期的燃眉之急,这是我们与浦东新区管委会建立的‘商业信用’。刘市长亲自接见,将我们列为‘一号创新试点项目’,这是我们获得的‘政府信用’。”

“这两样信用,就是远风在上海滩最雄厚的资本。至于钱……”秦奋笑了,“钱,永远是追逐着优质资产和可靠信用的。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去找钱,而是设计一个能让钱主动来找我们的,安全、高效、且能让多方共赢的金融模型。”

高远被秦奋这番话彻底镇住了。

他没想到,在一个被他视为金融荒漠的国度,一个乡镇企业家的口中,能说出如此深刻而符合现代金融逻辑的话。这已经不是企业家了,这是一个资本战略家!

他的态度瞬间变得无比郑重:“秦董,愿闻其详!”

秦奋身体微微前倾,开始勾勒他那幅宏大的金融蓝图。

“第一步,资产证券化。我们将三百八十亩土地的使用权,以及未来‘远风国际广场’的预期收益作为底层资产,在浦东新区管委会和市人民银行的担保和监督下,成立一个专项建设基金。这个基金,将是国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的雏形。”

“第二步,融资渠道多元化。这个基金的份额,我们将面向三个方向发售。一是向国内各大银行和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定向募集,他们追求的是稳定和政府信用背书;二是向以港资为主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发售,他们看到的是浦东未来的巨大增值潜力;三是,也是最重要的一块,我们将拿出一部分基金份额,作为我们核心员工的股权激励池,以及未来引进顶尖人才的筹码!”

“第三步,建立风险隔离。远风集团作为项目发起人和运营商,与这个专项基金之间,建立清晰的法律和财务关系。确保项目的风险不会无限传导至集团本部,也保证了基金的独立性和投资人的安全。”

“通过这三步,我们可以将一个沉淀的、巨大的不动产项目,转化为流动的、可供交易的金融产品。它不仅能解决我们眼前的资金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将为浦东、为整个中国的金融改革,提供一个‘先行先试’的活样本!”

秦奋的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敲在高远的心上!

高远彻底呆住了。

资产证券化、reits、多元化融资、风险隔离……这些即使在华尔街也属于前沿金融工具的概念,竟然被眼前这个年轻人,如此清晰、完整、并结合中国国情地构思了出来。

这哪里是蓝图?这分明是一份已经可以落地的,石破天惊的操作手册!

如果这个模型能够成功,其意义,将远远超过建造一栋或几栋大楼!

高远感觉自己的血液,在刹那间被点燃了。他来中国,不就是希望能用自己的一身所学,为这个国家的变革做些什么吗?

他猛地站起身,向秦奋深深地鞠了一躬。

“秦董!我收回我之前所有的问题。我高远,愿意辞去在美国的一切职务,加入远风!我希望能亲手来操盘这个伟大的金融构想,请您给我这个机会!”

秦奋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他站起身,紧紧握住高远的手。

“欢迎加入,高总监!我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将才方宏浚,帅才高远,一文一武,一主建,一主财,远风集团在上海滩最核心的两大支柱,在短短几天之内,全部到位!

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黄浦江畔,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