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签约达成,远风的上海滩登陆战!
秦奋一声令下,整个远风集团就如同一台精密而庞大的战争机器,瞬间被激活,并以一种惊人的效率高速运转起来。原本宽敞明亮的集团会议室,一夜之间变成了“浦东项目”的战时指挥部。墙上挂起了巨大的上海地图和凤栖市地图,上面用红蓝铅笔密密麻麻地标注着各种路线和节点。一块白板上,用加粗的字体写着几个大字:“时间:1个月!目标:完美签约!标准:浦东速度!”
整个集团的空气都仿佛被拧紧了发条,充满了紧张而亢奋的气息。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合作,这是远风集团自创立以来,最大规模、最高规格的一次“战略远征”。
被秦奋委以重任的张巧玲,几乎是以办公室为家。她牵头成立的法务与合同分部,临时征用了集团图书馆的一整个阅览室。海量的文件、资料和法律文书如同小山般堆积在桌上。
按照秦奋的授权,张巧玲第一时间联系了省城最负盛名的“建功律师事务所”,聘请了他们的首席合伙人、在圈内以严谨和滴水不漏著称的王牌律师——高建飞,作为本次项目的专项法律顾问。
第一次视频会议,当高建飞和他带领的精英律师团队,看到张巧玲传真过去的第一版由远风起草的《合作框架备忘录》时,集体陷入了沉默。
“张总监,”高建飞扶了扶金丝眼镜,语气中带着掩饰不住的惊讶,“恕我直言,这份备忘录的严谨程度,尤其是对未来三十年内可能出现的资产性质变更、政策风险规避、以及不可抗力因素的界定,已经超越了我所处理过的99%的外资合资项目。这……真的是你们自己起草的?”
张巧玲平静地回答:“高律师,这是我们董事长亲自定下的基调和核心条款,我们只是负责细化。我们的要求是,这份最终的协议,不仅要符合当下的法律法规,更要具备足够的历史穿透力。我们不希望在十年、二十年后,因为当初合同的一个标点符号,而产生任何不必要的纠纷。”
高建飞沉默了片刻,随即肃然起敬:“我明白了。秦董的远见,令人敬佩。请放心,我们建功律所,一定全力以赴,协助贵方打造一份经得起任何考验的‘铁券’!”
接下来的半个多月里,张巧玲带领她的团队,与高建飞的律师团队、浦东开发办的法务人员,展开了多轮高强度的谈判和文本修订。
他们反复推敲每一个字眼,模拟未来可能发生的每一种极端情况。从土地使用权的年限、容积率的调整机制、税收优惠的具体条款,到与国际公证行的对接流程、资产评估的标准细则,事无巨细,全部囊括其中。
浦东方面对远风的专业和审慎同样感到震惊。他们原本准备了一套标准模板,却发现远风拿出的方案,比他们的模板考虑得还要周全。这让浦东的干部们更加坚信,远风集团是一个值得信赖、可以长期合作的伙伴。
期间,张巧玲有几次遇到关键条款的争议,深夜打电话向秦奋请示。秦奋的回答总是简短而有力:“相信你的专业判断。我们的原则是,可以放弃眼前的部分小利,但必须换取未来长期的确定性和稳定性。眼光要放远,要看到三十年、五十年后。”
有了秦奋的尚方宝剑,张巧玲的思路愈发清晰,出手也愈发自信果决。
如果说法务前线是于无声处听惊雷,那么远在凤栖的生产和物流战线,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登陆战”。
远风产业园的中心广场,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调度场。销售总监刘栓柱嗓子都喊哑了,手里的大哥大烫得能煎鸡蛋。他的面前,是一张覆盖了整张长条桌的巨大表格,上面详细列明了上百种不同型号的电风扇、电饭煲、饮水机等产品的数量、批次、库存位置和发货顺序。
“一号仓库,yf-9201型豪华落地扇,第三批次的5000台,装13号车队!听清楚,是13号!别搞错了!”
“告诉运输公司,我要的所有车辆,必须是三年内的新车,车况必须检查!每辆车配备两名司机,人歇车不歇,给我24小时轮轴转!”
“铁路那边联系好了没有?专列的申请!对,不管花多少钱,给我申请下来!这批货,一天都不能耽搁!”
广场上,上百辆崭新的东风卡车排成长龙,一眼望不到头。叉车在仓库和货车之间穿梭不息,发出阵阵轰鸣。工人们身穿统一的蓝色工装,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装卸和清点工作。每一箱产品上,都贴着一张醒目的红色标签——“沪A-001号项目专供”。
而在不远处的成品检验线上,生产制造中心总监孙国华戴着白手套,表情严肃得如同法官。他亲自带领一支由最精锐的技术员组成的“特别质检队”,对每一件即将发往上海的产品进行二次开箱检验。
一个年轻的质检员拿着一台电风扇,报告说:“孙总监,这台风扇所有功能正常,噪音、风速、能耗全部优于出厂标准。”
孙国华接过风扇,没有说话,而是用手指轻轻地从底座的边缘划过,他的动作很慢,眼神专注。突然,他停了下来。
“这里,”他指着一个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地方,“有一丝细微的划痕,长度大约0.5毫米。虽然不影响任何使用,甚至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但不符合我们这次‘沪A-001’项目的特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