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29章 特区经验,能否复制?(第2页)

五十万台!

这个数字让在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这意味着,远风集团一个季度的家电产量,就足以装备一个中等城市的所有家庭!这就是“家电霸主”恐怖的制造能力!

秦奋满意地点点头,然后缓缓说出了那句让王奎山心神巨震的话。

“很好。我的计划是,用这批产品,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产能,去跟浦告东新区管委会,置换我们在陆家嘴、金桥或者外高桥的五百亩综合开发用地。”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

李大柱、张巧玲这些年轻人,无一不是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之辈,但此刻,他们也都被秦奋这个天马行空的想法给震住了。

用家电……换土地?

这……这能行吗?

看着众人错愕的表情,秦奋没有急于解释,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王奎山。

王奎山此刻已经完全消化了这个计划,他清了清嗓子,用一种带着强烈感染力的语气,将刚才在秦奋办公室里,两人分析的利弊得失,原原本本地复述了一遍。

从远风集团的财务解压、低成本获取核心资产、深度品牌植入,到浦东管委会的节约现金、解决民生难题、打造招商样板……

一条条,一款款,逻辑清晰,环环相扣。

随着王奎山的讲述,会议室里众人的表情,也从最初的错愕、不解,慢慢变成了惊讶、恍然,最后化为了无法抑制的兴奋与激动!

“高!实在是高啊!”技术研发中心的总监李大柱一拍脑袋,满脸通红地赞叹道,“我光想着怎么把产品做得更好,从来没想过,产品本身还能这么用!秦董,您这脑子到底是怎么长的?”

张巧玲的美眸中异彩连连,她从另一个角度补充道:“这不仅仅是商业上的胜利!浦东是国家开放的窗口,是向全世界展示我们改革成就的舞台。如果我们能用这种方式深度参与进去,几十万远风产品成为浦东开发的第一批‘红利’,这对我们‘远风’品牌的历史地位和国民情感认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等到未来浦东建成,那些第一批住进新房、用上我们电风扇的居民,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们的子孙后代听!”

所有人的思维都被点燃了。

这是一个商业计划,但又超越了商业。它蕴含着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对政府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民心向背的巧妙引导。

“秦董!我马上去核算成本!”采购总监刘建国激动地站了起来,“我保证,我们拿去‘换’地的产品,实际成本绝对能控制在市场价的三成以内!这笔买卖,咱们赚大了!”

“我们马上调整生产计划,把所有产能优先向电风扇和电饭煲倾斜!”生产总监孙国华也立下了军令状。

整个会议室的气氛,比之前讨论芯片计划时还要热烈。

如果说芯片计划是攀登科技珠峰的史诗远征,充满了悲壮与崇高,那么这个“电扇换地”计划,则像是一场四两拨千斤的绝妙棋局,充满了智慧与巧思,让人拍案叫绝!

秦奋抬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

“思路是好的,但执行起来,难度绝不会小。”他冷静地指出,“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对方是政府机构,整个谈判过程必须严谨、细致,方案要做到尽善尽美。我们不能抱着去占便宜的心态,而是要真正站在帮助对方解决问题的角度,把这做成一个双赢、多赢的样板工程。”

他看向王奎山:“王副总,这次谈判,由你亲自带队。你是老同志,经验丰富,跟政府部门打交道沉稳,最合适不过。”

“保证完成任务!”王奎山毫不犹豫地应下。

“刘建国,你负责测算我们能拿出的产品清单和价值评估报告,要做得非常详细,不同型号、不同批次,都要清清楚楚,这份报告是我们的谈判基础。”

“孙国华,你负责产能保障,关键时刻,生产线不能掉链子。”

“张巧玲,你负责准备一份关于远风集团的全方位介绍材料,重点突出我们的品牌价值、社会责任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这份材料,是用来增强对方信心的。”

“李大柱,技术研发中心全力配合,确保我们拿出去的每一件产品,都是质量最顶尖的精品!”

“是!”众人齐声应道,声震屋瓦。

……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上海,浦东开发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一个三十多岁,戴着金丝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正对着一堆文件愁眉不展。

他的名字叫陆家明,是浦东开发办招商引资处的一名副处长。作为当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他满怀着建设祖国的激情,毅然放弃了留校的机会,投身到了浦东这片热火朝天的开发浪潮中。

然而,现实的困难远比想象中要多。

他面前的文件,正是关于金桥出口加工区一期动迁的几份报告。

报告的核心内容只有一个字:钱。

按照最初的方案,每户动迁居民除了安置房,还能拿到一笔数额不菲的现金补偿。但现在,整个浦东开发的摊子铺得太大,资金捉襟见肘,上面刚刚下了通知,要求各部门“勒紧裤腰带”,节省非必要的现金支出。

现金补偿款要削减,可动迁户的工作又必须要做通。这几天,他已经接到了好几起来自基层的报告,说部分居民对新的补偿方案有情绪,动迁工作推进缓慢。

“唉……”陆家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他知道,那些老百姓不是不讲道理,实在是补偿方案缺乏吸引力。除了房子,真金白银少了,谁心里都不痛快。

可钱从哪里来?开发办的资金,每一笔都有明确的用途,都是用来搞“七通一平”这些硬骨头的。

有没有一种办法,既能让老百姓满意地搬迁,又能为管委会省下宝贵的现金?

陆家明苦思冥想,却始终找不到两全之策。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尘土飞扬的巨大工地。远处,黄浦江对岸的外滩灯火璀璨,而脚下这片土地,还是一片巨大的城乡结合部。

他坚信,这里未来一定会比外滩更辉煌。

但通往辉煌的道路,第一步就走得如此艰难。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电话响了。

“陆处长,这里是管委会总机,有一位从凤栖市远风集团来的,叫王奎山的副总裁,想要和我们预约,商谈一项关于支持浦东开发建设的重大合作项目,您看?”

“远风集团?”陆家明愣了一下。

这个名字他如雷贯耳。家里的电风扇就是远风牌的,质量好,风力足,他爱人宝贝得不得了。

这家全国闻名的家电巨头,找我们能有什么“重大合作”?难道是想来投资建厂?

这可是大好事!

陆家明精神一振,立刻道:“快,请他们稍等,我马上安排时间,不,我现在就有时间,可以直接请他来我办公室谈!”

他隐隐有种预感,这个来自远风集团的电话,或许会给他眼前的困局,带来一丝意想不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