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29章 特区经验,能否复制?

王奎山大脑里“嗡”的一声,仿佛有一道闪电劈开了天灵盖,将他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商业认知、价值观念劈得粉碎。

他怔怔地看着秦奋,嘴巴微张,手里的茶杯停在半空中,滚烫的茶水溢出来烫到了手指也浑然不觉。

用电风扇……去换一个未来?

换地?!

这是何等石破天惊,何等匪夷所思的想法!

土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价值的根基,是财富的最终形态。尤其是在浦东那片已经被最高层定调为未来龙头的热土上,每一寸土地都金贵无比。

而电风扇,虽然是远风集团的起家之本,是利润丰厚的现金牛,但终究只是工业消费品。用流水的工业品,去换那永恒的土地资产?

这……这简直就像是用鸡蛋去换金矿,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

然而,说出这番话的人是秦奋。

是那个一手将一个濒临破产的公社修造所,打造成如今这座庞大工业帝国,创造了无数奇迹的年轻人。

王奎山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混乱的思绪镇定下来。他死死盯着秦奋的眼睛,试图从那双深邃平静的眸子里,找到这个疯狂计划的逻辑支撑。

“秦董……您是说,我们不花一分钱现金,就用我们的产品,去跟浦东新区……换取那五百亩核心地块?”王奎山的声音都有些干涩,每一个字都说得异常艰难。

秦奋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王副总,你觉得,九二年的浦东,开发开放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王奎山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还用说?当然是钱!搞基建,修路、通电、通水,哪一样不是天文数字的投入?”

“没错,是钱。”秦奋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但又不完全是钱。对于一个刚刚成立的开发管理机构而言,还有一个同样头疼,甚至更棘手、更关乎社会稳定的问题——动迁安置。”

“动迁安置?”王奎山重复着这四个字,眉头紧锁,若有所思。

秦奋站起身,走到办公室的地图前,手指点在了地图上上海的位置,声音变得沉稳而富有穿透力:

“浦东大开发,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图。那里有世代居住的居民,有星罗棋布的村镇。要建设高楼大厦,要规划金融贸易区,首先就要进行大规模的动迁。动迁就需要补偿,补偿就需要钱。对于管委会来说,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如果能用在修路架桥这些硬件基础设施上,那是最好不过的。但动迁补偿这笔钱,又必须得花,而且要花得让老百姓满意,否则开发就寸步难行!”

“对于那个年代的老百姓而言,什么是实实在在的好处?现金当然好。但如果除了现金,还能分到一台崭新的、市场上要凭票抢购的远风牌电风-扇,一台能让米饭变得香喷喷的高档电饭煲,你觉得他们会是什么反应?”

秦奋的这番话,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王奎山脑中那扇尘封的门。

他不再仅仅从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思考问题,而是站到了一个城市管理者,一个时代亲历者的角度。

是啊!九十年代初,什么最时髦?什么最能代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是存折上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家里添置的一件件“大件”!是亲戚邻居串门时,能引来一片艳羡目光的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

远风牌的产品,凭借其过硬的质量和强大的品牌效应,早已是全国范围内的紧俏货,是无数家庭梦寐以求的物件。

如果浦东管委会能够在动迁补偿方案里,加入“远风家电大礼包”,这对于动迁户的吸引力,简直是核弹级别的!这不仅是物质补偿,更是一种身份和生活品质的象征!

“我明白了!”王奎山激动地一拍大腿,眼神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您这一招,简直是神来之笔!”

他终于理解了秦奋这个计划的精妙之处。

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以物易物”,而是一场精准洞察了时代需求、完美契合了多方利益的“阳谋”!

王奎山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越想越兴奋,思路也彻底被打开了:

“对我们远风来说,第一,我们盘活了库存,用产品替代了现金支出,把正在不断生产的‘鸡蛋’,直接换成了未来会下金蛋的‘金母鸡’!这是财务上的绝杀!”

“第二,我们的产品出厂成本,只有市场售价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我们相当于用三折甚至两折的真实成本,去获取浦东未来价值连城的土地!这是资产上的魔术!”

“第三,几十万台远风产品,随着动迁安置进入浦东千家万户,这比任何广告都管用!这是最深入、最持久的品牌植入!直接把我们的品牌刻在了上海滩的基因里!”

“而对于浦东管委会……”王奎山的声音都带上了一丝颤音,“他们几乎不花一分现金,就解决了一部分动迁补偿的难题,安抚了民心,降低了开发阻力,还把实实在在的好处发到了老百姓手里!这是天大的政绩!同时,他们引入了我们‘远风集团’这个全国知名的明星企业落户,这对后续的招商引资,又能起到巨大的示范效应!这……这是一场谁也无法拒绝的交易!”

说到最后,这位跟了秦奋大半辈子的老同志,看向秦奋的眼神已经从最初的震惊,变成了彻底的崇拜和敬畏。

如果说之前的芯片计划,展现的是秦奋作为科学家和战略家的雄才大略。

那么此刻这个“电扇换地”的奇谋,则将他那洞悉人性、玩转规则的商业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复制“特区经验”了,这是在创造属于远风,属于这个时代的全新模式!

秦奋微笑着看着激动不已的王奎生,示意他坐下,然后按下了内部通话的按钮。

“通知李大柱、刘建国、孙国华、张巧玲,来我办公室开会。”

……

五分钟后,远风集团的核心骨干们齐聚一堂。

空气中还残留着刚才那场关于“东方雄鹰”的豪情壮志,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亢奋的余温。他们以为秦董是要对刚才的战略部署做进一步的细化,却没想到,秦奋抛出的第一个议题,就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了下来。

“我们进军上海浦东,不准备动用集团的现金流。”秦奋平静地宣布。

众人面面相觑,都愣住了。

芯片项目是吞金巨兽,刚刚定下的Bj中央研究院更是烧钱无底洞,现在进军浦东又不用现金?难道天上会掉地皮吗?

秦奋将目光投向了生产制造中心的负责人刘建国和孙国华。

“刘总监,孙总监,我需要你们立刻给我一个精确的数字。第一,我们目前电风扇和电饭煲两大类产品的成品及半成品库存总量是多少?第二,以现有生产线和供应链,未来三个月,我们能达到的最大产能是多少?”

刘建国和孙国华对视一眼,虽然不解其意,但还是立刻回答。

“秦董,销售部门刚刚报过库存,因为今年市场形势极好,我们的产品几乎没有积压。目前两大仓库的成品库存,电风扇大概在二十万台,电饭煲在十五万台左右。零部件和半成品库存,折算一下,还能再组装出差不多十万台成品。”刘建国对数字了如指掌。

孙国华接着补充道:“产能方面,凤栖产业园一期的生产线已经全部进入满负荷运转,两条生产线加起来,日产电风扇和电饭煲能达到六千台。如果算上加班和生产线优化,未来三个月,我们极限能生产出超过五十万台各类家电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