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首批大学生技工?秦董亲自面试!(第2页)
他说得头头是道,完全是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
刘总监满意地点点头,看向秦奋。
秦奋却不置可否,他忽然开口问道:“徐同学,那你有没有想过,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伺服电机,它的核心技术,并不在西门子或者发那科手里?”
徐致远愣了一下,随即果断地摇头:“不可能。这两家公司投入了巨额的研发资金,垄断了大部分核心专利,代表了行业最高水平,任何绕开它们的技术路线,在商业上都是不现实的。”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种学霸对知识的绝对自信。
秦奋笑了笑,没有反驳,而是抛出了一个更深的问题:“如果,我是说如果,有一种独特的永磁体材料配方,可以让电机的磁场效率提升15%,再配合一种非对称十字绕线工艺,来抵消高速运转下的谐波振动。你觉得,这样的电机,性能会达到什么水平?有没有可能超越西门子?”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
刘总监和杨明都听得云里雾里,什么永磁体、什么谐波振动,这已经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而徐致远的表情,却在短短几秒钟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最初的错愕,到疑惑,再到骇然!
他脸上的傲气和自信,如同被一盆冷水浇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见了鬼似的震惊!因为秦奋提到的两个技术点——“独特的永磁体材料配方”和“非对称十字绕线工艺”,精准地击中了他毕业论文中遇到的两个核心瓶颈!
他曾经为了解决那该死的谐波振动问题,熬了无数个通宵,查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国内外文献,最终也只是提出了一个不甚完美的补偿算法。而秦奋,竟然轻描淡写地给出了一个他闻所未闻、却又在理论上似乎完全可行的、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工艺方案”!
这……这怎么可能?!
一个乡镇企业的老板,怎么可能懂这些世界最前沿的、甚至连学术期刊上都未曾发表过的技术构想?这不科学!
“秦……秦董……”徐致远的声音第一次出现了结巴,“您说的……这种工艺,真的存在吗?”
“为什么不存在?”秦奋目光深邃地看着他,“世界很大,真正的技术,有时候并不在聚光灯下。我问你,你想不想亲手,把它造出来?”
一句话,像一道闪电,劈中了徐致远的心脏!
他全身的血液,在这一刻瞬间沸腾!造出来!亲手造出一台超越西门子的电机!对于一个学机械的男人来说,这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
他猛地抬起头,看向秦奋的眼神,已经从审视和怀疑,变成了狂热和崇拜。
秦奋没有再看他,他知道,这条鱼已经上钩了。
他的目光转向了林岚。
“林同学,你是学计算机的。”秦奋的语气变得更加温和,“你的同学可能都去了研究所,或者部委的计算中心。你为什么会考虑来远风?”
林岚抬起头,小声但清晰地说道:“我不想每天只是管理磁带,或者做一些没有挑战的报表。我想用我学的知识,做一些……真正有用的系统。”
“很好。”秦奋点点头,他等的就是这句话。
“那我也问你一个问题,”秦奋的身体微微前倾,“假设,现在我要管理一个遍布全球的供应链网络。我有上万个供应商,分布在几十个国家。我要实时追踪几千种物料的库存、价格、物流状态,还要监控各地的政治、经济、甚至天气变化,来预警可能出现的断供风险。如果只给你算盘、纸笔、电话和电传机,你觉得,这项工作能完成吗?”
这个问题一出,不光林岚,在场所有人都懵了。
全球供应链?风险预警?这说的是什么?简直像是科幻小说!
林岚彻底呆住了。她的小脑袋瓜在飞速运转。上万个节点,无数动态变化的变量,还要进行风险预警……用人工的方式处理?这是一个天文数字般的计算量,别说完成了,光是想一想就让人头皮发麻。
“理论上……不可能。”她艰难地吐出几个字,“信息量太庞大,太复杂,人脑无法处理。”
“没错,人脑处理不了,但计算机可以。”秦奋循循善诱,“如果,我给你一台iBm370,再给你一个团队,让你来设计一套系统,解决我刚才说的问题。你会怎么做?”
林岚的呼吸瞬间急促起来,这正是她梦寐以求的挑战!
她紧紧抿着嘴唇,大脑飞速思考,几分钟后,她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我会先建立一个数据库模型,把所有的供应商、物料、港口、路线进行数字化编码。然后,我会设计一个多维度的风险评估矩阵,给每个环节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再然后,我会尝试用线性规划和回归分析,建立一个初步的成本最优解模型……虽然,虽然以现在的计算机性能,运算起来会非常非常慢,但……但这是可行的方向!”
她越说越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完全没有了刚才的内向和羞怯。
会议室里,刘总监和杨明已经听傻了,他们完全不明白这个小姑娘在说什么,但他们能感觉到,这一定是非常非常厉害的东西!
秦奋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林岚的思路,虽然在后世看来很稚嫩,但在这个时代,已经具备了“系统工程”和“数据建模”的雏形,是个可造之材!
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引导:“你的思路很好。但还可以更大胆一点。如果,我们不光能监控风险,还能对风险进行‘推演’呢?比如,系统可以模拟出,巴西的一场罢工,在未来三个月内,对我们最终产品成本造成的影响,并自动生成几种替代方案,比如从澳大利亚采购,或者优化海运路线,并计算出每种方案的成本差异。你觉得,这样的系统,有没有可能实现?”
“轰!”
林岚只觉得自己的脑袋里,像是被引爆了一颗核弹!
风险推演?方案模拟?自动生成最优解?
这……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管理系统了!这是一个拥有智能的“决策系统”!一个企业的“战略大脑”!
她看向秦奋的眼神,已经不仅仅是敬佩,而是一种仰望!她感觉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位来自未来的先知!
秦奋站起身,走到窗边,指着窗外那片热火朝天的巨大工地。
“我说的这些,都不是空想。”
他的声音回荡在会议室里,也回荡在五个年轻人的心中。
“对你,徐致远,那里将有国内最顶尖的精密机械实验室,让你去挑战西门子。对你,林岚,那里将很快矗立起一台小型超级计算机,让你去构建远风的‘全球工业大脑’。”
“在远风,你们的才华不会被束之高阁,你们的梦想不会被论资排辈消磨。你们可以选择去一个安稳的单位,喝一辈子茶,看一辈子报纸。也可以选择来到这里,把你们的名字,刻在一家伟大企业的奠基石上,刻在这个时代的功勋柱上!”
“选择权,在你们自己手里。”
话音落下,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
五个年轻人的胸膛剧烈地起伏着,他们的脸上,傲气和矜持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点燃的、名为“梦想”和“使命”的熊熊火焰!
当天下午,杨明敲开了秦奋办公室的门,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秦董!那五个大学生,全都同意了!一个都没走!他们说……他们说不要工资都愿意干,只想明天就来上班!”
秦奋正在审阅德国考察团的初步名单,闻言,他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不出所料的微笑。
他缓缓站起身,目光再次投向远方。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远风这艘巨轮的发动机已经轰然启动,而这些充满智慧与激情的年轻人,就是他亲自挑选的,第一批为这台发动机注入燃料的领航员。
“棋盘已经摆好,”秦奋喃喃自语,“现在,该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