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203章 首批大学生技工?秦董亲自面试!

下午两点,远风集团临时总部的大会议室里,气氛庄重而又炽热。与上午核心团队的小范围沟通不同,此刻在座的,是远风集团所有科级以上的中层干部。

当秦奋那沉稳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将上午那幅“远风城”与“远风大学”的宏伟蓝图,再一次,却是以更加详尽、更加务实的口吻描绘出来时,整个会议室先是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随即,便是山呼海啸般的震撼。

如果说上午的沟通是点燃了核心团队的理想之火,那么下午这场会议,则是将这团火焰,变成了一座喷发的火山,彻底引爆了整个远风管理层的激情!

“同志们,静一静。”秦奋双手虚按,目光如炬,扫过每一张激动不已的脸庞。他的语气,从理想的宏大叙事,迅速切换到了不容置疑的战略部署。

“蓝图的实现,需要战略,更需要支撑战略的组织架构。我宣布,自今日起,远风集团增设两大核心部门,直接向我负责。”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第一,成立‘战略投资与海外事业部’!”

这个名字一出,很多人都愣住了。投资?海外?这对于一个刚刚从县办农机厂脱胎而来的企业,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大了?

秦奋没有理会众人的疑惑,继续说道:“该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走出去’!我们的眼光,不能只盯着国内。王副总,杨主任!”

“到!”两人下意识地站了起来。

“你们要立刻组织一个精干的考察团,第一站,就是德国!我不要你们去慕尼黑、汉堡这些大城市,我给你们的目标,是德国的‘黑森林’、是巴登-符腾堡州!那里,隐藏着无数我们需要的‘隐形冠军’!”

秦奋的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洞察力。

“它们可能只是几十人的小作坊,可能三代人只做一个小零件,但它们的技术,就是世界顶尖!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它们,用资金、用市场、用我们的诚意,去进行技术合作、股权并购,甚至是整体收购!把它们的技术,变成我们远风的技术!”

他停顿了一下,加重了语气:“我要你们带回来的,不是几台机器,而是会下金蛋的母鸡!这个部门,由杨明主任你先兼任负责人,负责团队组建,年内必须拿出第一份收购可行性报告!”

杨明,也就是杨主任,只觉得一股热血从脚底直冲头顶,他攥紧了拳头,声音洪亮地回答:“是!保证完成任务!”

他不知道秦董为何对遥远的德国乡下如此了解,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白了秦董的意图——这是一种何等高维度的降维打击!与其自己苦苦追赶,不如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甚至,把巨人买下来!

“第二,成立‘信息管理与系统工程部’!”

这个部门的名字,比前一个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信息?系统?在这个靠纸笔、算盘和电话办公的年代,这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秦奋的目光,转向了技术部的刘总监和新提拔的技术研发中心副总监赵援朝。

“刘总监,你管技术,赵援朝,你管研发。但你们要明白,未来工业的竞争,不仅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管理效率的竞争。远风要走向全球,就必须建立一张覆盖全球的‘神经网络’。从巴西的矿山,到我们的车间,再到欧洲客户的仓库,每一批物料的动向、每一笔资金的流动、每一个环节的风险,都必须被精准地计算和掌控。”

“我们要用最先进的数学模型,去构建我们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我们要用未来的方式,去管理今天的企业!这个部门,初期由赵援朝你负责筹备,你的任务,就是把我们厂里那两台iBm电脑的潜力,给我百分之二百地压榨出来!集团所有的数据,都要开始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整理!”

赵援朝这位高材生,此刻激动得镜片后的双眼都在放光。他终于明白了,秦董买那两台天价的电脑,根本不是为了算算工资、画画图纸那么简单。秦董想要的,是为这个庞大的工业帝国,打造一个数字化的“中央大脑”!这是一个足以让他燃烧一生的课题!

“明白!”

两个新部门的设立,如两柄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所有与会干部的认知上。他们瞠目结舌地看着台上那个年轻的领导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秦董的格局,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这已经不是在经营企业,这是在构建一个超前的商业文明!

“当然,”秦奋的语气缓和下来,环视众人,“所有宏伟的战略,最终都要靠人去实现。而我们远风最宝贵的财富,永远是人。”

他话锋一转,看向杨明:“杨主任,我们的‘梧桐计划’,可以正式启动了。我要你动用一切关系,去各大高校,尤其是京城、沪上、关外的那几所顶尖工科院校,给我找人!”

“找什么样的?”杨明立刻问道。

“找今年最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机械、自动化、材料、化工、数学、计算机……只要是跟我们产业相关的,有一个算一个,我全都要!”

“可是秦董,”杨明有些为难,“这些‘天之骄子’都是国家统一分配的,心气高得很,未必愿意来我们这个地方的小厂……”

“以前是小厂,现在是远风集团。”秦奋微微一笑,“他们要铁饭碗,我们可以给金饭碗!他们要户口,远风城未来就是特区户口!他们要前途,我给他们的,是亲手开创一个时代的机会!”

“告诉他们,远风集团不养闲人,也不埋没天才。只要他有真才实学,我,秦奋,亲自面试!”

……

“秦董亲自面试第一批大学生?”

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整个远风集团。

所有人都被这个决定给震动了。在他们朴素的观念里,大学生,那是何等金贵的人才?能来厂里,那都是宝贝一样供着,哪里还需要厂里的一把手亲自去面试?

这足以说明,秦董对人才的重视,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天后,远风集团一号会议室。

这里被临时布置成了一个简洁而庄重的面试场。主位上,坐着秦奋。他的左手边,是技术狂人刘总监,右手边,是总裁办主任杨明。

门被推开,五个年轻人鱼贯而入。

他们都穿着崭新的衬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几分紧张、几分好奇,但更多的是一种属于名牌大学毕业生的矜持与傲气。

在这个年代,他们无疑是同龄人中的天之骄子。

秦奋的目光,在五人脸上缓缓扫过,最终,在两个人身上稍作停留。

一个叫徐致远,二十二岁,毕业于关外那所著名的工业大学,学的是机械自动化。他身形挺拔,眉宇间有一股不加掩饰的锐气和傲气,简历上写着“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学金”。

另一个叫林岚,是个文静秀气的女孩子,毕业于金陵大学计算机系。她一直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似乎有些内向,但在那平静的外表下,秦奋能感觉到一双在悄悄观察一切的、充满智慧的眼睛。

“各位同学,欢迎来到远风。”秦奋开口了,声音平和,没有半点架子,“都坐吧,不用紧张,今天我们只是聊聊天。”

简单的开场白后,杨明开始按照流程提问。问题大多围绕着专业知识、毕业设计和对未来的规划。

几个年轻人的回答都中规中矩,显示出扎实的理论功底。

轮到徐致远时,他推了推眼镜,言语间带着强烈的自信:“我的毕业设计是关于工业机器人运动轨迹优化算法的研究,虽然只是理论模型,但我认为,未来的工厂,一定是属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

刘总监听得眼睛一亮,插话道:“哦?那你对伺服电机了解多少?这是实现精密运动控制的核心。”

“当然了解。”徐致远侃侃而谈,“目前国际上最顶尖的是德国西门子和日岛发那科,它们的精度能达到百分之一度,响应速度在十几毫秒级别,国内的产品在性能上至少有五到十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