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80章 行业标杆,无人能及(第2页)

但再一想秦奋的能力和决心,王奎山又觉得或许真能成。厂里人都知道,秦厂长看上的年轻人,都能扛起大梁。从最早的刘栓柱,到后来的李大柱、王小虎、赵援朝,哪个不是在秦奋手下迅速成长,成了厂里的骨干?现在轮到张巧玲了,而且是负责这样一个能决定厂子未来的核心部门。

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

“请进。”秦奋的声音响起。

张巧玲推门而入,她穿着一件干净利落的蓝色工装,扎着马尾辫,显得既精神又朝气蓬勃。她的眼神里带着一丝不解,不知道秦厂长和王副厂长找她有什么“急事”。

“秦厂长,王厂长,您找我?”张巧玲规矩地打着招呼。

秦奋微笑着看着她,眼神中带着审视,但更多的是鼓励和期待。他示意张巧玲坐下,语气中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庄重。

“巧玲,坐下说。”秦奋指了指旁边的椅子。

张巧玲坐下,有些拘谨。她知道秦厂长很少这么正式地找她,除了刚开始安排她负责外贸业务的时候。

秦奋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开门见山。

“巧玲,我刚才和王厂长商量一个事情,一个非常非常重要,关系到远风未来生死存亡的大事。”秦奋的语气让张巧玲的心提了起来。

“远风接下来要进行一场彻底的、伤筋动骨的变革。”秦奋继续说道,“核心就是四个字,质量为王。我们要建立一套比国内任何一个工厂都要先进、都要严格,甚至敢于对标国际最顶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

他停顿了一下,看着张巧玲,一字一句地说道:“这套体系的建立、运行、维护,我需要一个人来全权负责。这个人,要有技术基础,要懂管理流程,要有学习能力,要有魄力,更要绝对信任我对方向的判断,敢于突破一切旧的束缚,敢于向一切不符合高标准的人和事说不。”

张巧玲听得一愣一愣的,这不是秦厂长刚才和王厂长在电话里说的内容吗?她不知道秦厂长为什么要跟她说这些。

“巧玲啊,我考虑了很多人选,包括厂里的老同志、骨干,也考虑过从外面找。”秦奋的目光落在张巧玲身上,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但最终,我决定把这个重任交给你。”

“交给我?”张巧玲猛地抬头,眼神中充满震惊和不确定。“秦厂长,我、我经验还浅,对您说的这个质量体系,也只是隐约听过一些概念……”

“对,你经验浅,这意味着你还没有被旧的模式束缚。”秦奋打断了她,声音带着不容拒绝的鼓励,“你技术基础好,学得快,对国际上的标准有初步的认识,最关键的是,你敢闯敢干,身上有远风现在最需要的闯劲和锐意。而且,你是我亲自培养起来的,我相信你。”

他站起身,走到张巧玲面前,眼神无比认真:“巧玲,我要任命你为远风农机厂质量管理部的负责人。这个部门直接向我负责,你的权力,除了人员任命,其他方面,都是秦厂长赋予的,我给你尚方宝剑!”

王奎山在一旁沉默地坐着,看着秦奋和张巧玲,心中感慨万千。这样的信任,这样的授权,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将一个如此重要的部门,交给一个如此年轻的同志,这完全是秦厂长的新风格,新思路。

张巧玲感觉自己的脑子里嗡嗡作响,像被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懵了。质量管理部负责人?直接向厂长负责?尚方宝剑?这、这责任也太大了!大到她从未敢想象的地步。她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怎么能担得起整个厂子质量体系的重担?

“巧玲,我知道这很难,压力很大。”秦奋扶了扶她的肩膀,声音温和了一些,但语气中不容置疑的成分丝毫没有减少,“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会亲自指点你,给你提供学习资料,告诉你架构思路。王厂长会是你的坚实后盾,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帮你处理阻力。李大柱、孙师傅他们,是体系在技术和生产端的执行者,是你的得力助手。你将组建你自己的团队,吸引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加入。”

“你需要恶补质量管理的知识,从原理到方法,从内审到外审,从流程设计到数据分析。”秦奋语气肃然,“这会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你需要学习全新的东西,去和旧的习惯作斗争,去建立一套让所有人都不舒服,一开始甚至是抵触的新规矩。”

“但这套新规矩一旦立起来,一旦运转顺畅,它将是咱们远风的最根本保障。”秦奋再次看向窗外,眼神深邃,“它能确保咱们的hs材料,每一批都性能稳定;确保咱们的水泵,每一台都精准可靠;让咱们将来的柴油机甚至更复杂的产品,都能达到最严苛的标准。”

“只有这样,远风才能真正成为消费者心中认定的‘精品’,成为市场上无人能及的‘行业标杆’!”秦奋回过头,眼神灼热,“巧玲,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愿不愿意,和我一起,为远风打造这艘无懈可击的战舰,去迎接未来的巨浪?”

张巧玲看着秦奋那充满信任和期待的眼睛,看着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强大的信念和感召力,再听听他描绘的这个如史诗般宏伟的未来,心中原本的震惊和畏惧,渐渐被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被信任的荣耀所取代。她想到自己这些年在厂里,亲眼见证了秦厂长带来的变化,从修拖拉机到造水泵、电扇,从材料突破到建新厂、做外贸,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代的鼓点上,充满力量和希望。

她知道自己能力尚浅,但秦厂长亲自培养,老厂长和各位师傅辅佐,这已经是最好的条件。而且,秦厂长对这个“质量体系”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这让她看到了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她深吸一口气,站了起来。她看着秦奋,眼神从闪烁不定到坚定。

“秦厂长!我、我……我愿意!”张巧玲声音有些颤抖,但吐出的字眼却清晰有力,“我愿意接受这个挑战!我一定跟着您,把我能学到的东西都学好,把这个质量管理部扛起来,把您说的这套体系,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

她的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也透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秦奋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面孔,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知道,他找到了这个人。这不是最成熟的人选,但却是最有潜力、最有信任基础、也最没有历史包袱的人。

“好!好样的巧玲!”秦奋难得地大笑起来,他拍了拍张巧玲的肩膀,“从今天起,你就是远风农机厂质量管理部的第一任负责人!这个部门的编制、人员配置,你先回去好好考虑,拿出个初步方案。我会给你调配最需要的资源!”

“秦厂长,我一定不辜负您的信任!”张巧玲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她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整个人生轨迹,在这一刻被彻底改变了。

王奎山也站起身,脸上带着欣慰和一丝紧张。他知道,未来等待他们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但看着秦奋和张巧玲这对大胆的组合,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斗志,他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信心。

“奎山,接下来的工作,你全力配合巧玲。”秦奋转向王奎山,语气严肃,“质量体系的建设,需要全厂每一个部门的联动和配合。她代表的是厂长办对质量的要求和监督,任何人、任何部门的不配合,就是对我的不配合!”

“您放心,秦厂长!”王奎山沉声领命,“我一定做好桥梁和清障的工作!”

张巧玲的心情依然澎湃激荡,但脑子里已经开始飞速运转。质量管理部?体系建设?流程?标准?如何开始?脑海中涌现出无数问号,但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强烈的求知欲和行动力。她必须尽快去了解,去学习,去把秦厂长心中的那个宏伟构架,变成远风实实在在的制度和行动。

她看了一眼秦奋,看了一眼王奎山,这两位厂里最有权势的人物,此刻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和期望看着她。她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未来的路有多难走。

但就像秦厂长说的,她不是一个人。而且,为了远风的未来,为了“行业标杆”那个令人心潮澎湃的目标,再难,也要闯!

张巧玲带着那份沉甸甸的任命和满腔的热血,快步走出了办公室。她的步伐不再是来时的不解和拘谨,而是充满了方向和力量。

办公室里,只剩下秦奋和王奎山。

“秦厂长,您真是…大手笔啊!”王奎山感叹道,“把这么大的事儿交给巧玲一个年轻人。”

“呵呵,”秦奋轻笑了一声,重新坐回办公桌前,“她有潜力,有干劲,最主要的是,她愿意学习,愿意接受新思想。有些仗,老同志打不了,得靠这些没有历史包袱的年轻人去冲。”

他的手指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质量管理体系的详细框架、初期工作的优先级,以及如何一步步引导张巧玲去构建它。那是一套远超iso9000概念的、融合了未来数十年管理智慧的体系,是真正能让远风屹立于世界工业之林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