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被榨干的咸鱼 作品

第180章 行业标杆,无人能及

王奎山再次走进办公室,心中揣测着秦奋叫他回来是不是有了新的人选。他落座,身体微微前倾,眼神带着询问。

“秦厂长,您是想到哪位合适的人选了吗?”王奎山急切地问。他刚才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实在想不出谁能在厂里现有的体系下,独自撑起秦奋描述的这个责任重大的部门。

秦奋看着王奎山急切的样子,笑了笑,却没有直接回答。他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似乎在酝酿着什么。办公室里一时只有茶杯碰撞的轻微声响,反而让气氛更加凝重。

“奎山啊,你刚才列举的几个人,李大柱、孙师傅、栓柱、巧玲,还有老王……他们都是远风的好同志,是各自领域里的顶梁柱。”秦奋放下茶杯,正色说道,“就像我刚才说的,他们是体系未来的执行者、是体系构建的技术基石或者重要的环节负责人。但要搭起这个体系的顶层框架,要设计它的‘操作系统’,需要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能力。”

王奎山点头,表示理解秦奋之前的意思,但也正因为理解,才觉得人选难觅。

“从外面找人,确实是常规思路,也是最快的途径,找一个有成熟经验的人。”秦奋继续说,声音多了一丝思索,“但也有它的弊端。外面的人,一来可能对咱们远风的情况不够了解,水土不服;二来,有些现代化管理模式,可能还只有书本概念,或者在完全不同的工厂里实践过,要结合咱们农机行业的特点,结合远风的实际情况,进行彻底的本土化改造、甚至可以说是二次创造,这本身就需要非常深刻的洞察力。”

他手指再次轻轻叩击桌面:“所以,我想了一圈,觉得咱们还是得立足自身,在内部挖掘和培养。找一个有潜力、有闯劲、学习能力强,并且思想上能完全跟得上咱们步伐的同志,再配上最好的资源,最直接的支持,让他快速成长起来!”

王奎山眼神一亮:“内部培养?秦厂长,您是说……?”他脑海中又闪过几个人名,但都没有完全契合秦奋描述的特质。

秦奋的目光落在王奎山的脸上,然后嘴角向上一挑,似是下了决定。他没有再卖关子,直接说出了那个名字。

“张巧玲。”

“巧玲?”王奎山愣住了,随即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张巧玲?她、她不是在技术科跟着李大柱搞材料研发,又在您指示下负责外贸上的事情吗?她年纪还小,这个质量管理部门责任这么重,能行吗?”

秦奎山完全理解王奎山的疑虑。他刚才之所以迟疑,也是在权衡风险与潜力。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但在他看来,这是最符合远风目前情况的选择。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年纪、经验、资历,她都还欠缺。但这些东西,是可以用时间和学习来弥补的。”秦奋肯定地说道,“可有些东西,年纪和资历带来的,比如思维定势、固有习惯、对变革的抵触,这反而是体系建设最大的绊脚石。”

他身体再次前倾,语气更加郑重:“巧玲不一样。她是我们厂最先接触和接受新事物的一批年轻人。她跟着李大柱做材料攻关,虽然是技术,但讲究的是精准的参数、严格的流程、可追溯的实验数据。她跟着周福民跑深圳,处理外贸,接触的是国际市场,是更高的标准,是更灵活的商业模式。”

“更重要的是,她有外语基础,学习能力超强,对这些全新的、体系化的管理概念,接受起来会比厂里的老同志快得多。她没有被咱们厂过去那些陈旧的、零散的管理方式束缚住思维。她就像一张白纸,可以在这张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案。”秦奋眼中闪烁着光芒,“而且,她信任我,信任我带给厂里的理念和方向。这是最根本的基础!”

王奎山听着秦奋的分析,心中的惊讶逐渐被一种新的认知所取代。他不得不承认,秦奋看到了他忽略的方面。张巧玲确实是厂里最活跃、最进取、学历较高、并且正在接触外部世界的新生代力量。如果质量管理体系要对标国际,确实需要一个能理解并拥抱这些新概念的人。

“秦厂长,您是说…您亲自带她学,给她搭平台,让她来负责这个新部门?”王奎山小心翼翼地问。

“没错!”秦奋斩钉截铁,“这个部门直接向我负责,我就是她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她最坚实的靠山。我会把体系的架构、核心理念、运转逻辑,详细地教给她。她需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国际上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比如你刚才提到的iso系列,还有更先进的全面质量管理等等——这些不是我们厂里任何人能教的,但我可以教她。”

秦奋停顿了一下,似乎在脑海里整理着系统提供的那些庞大资料。“她还需要把这些理论,结合咱们远风的实际情况,一点一滴地变成具体的制度、流程、表格、检查清单、考核办法。这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写写画画就能完成的,她得深入车间、深入仓库、深入技术组、深入销售部门,去了解每一个环节的实际运作,去发现问题,去推动改进。这需要魄力,需要韧劲,需要敢于碰硬!”

“她肯定会遇到阻力,会有人不理解,有人偷懒,有人甚至会阳奉阴违。”秦奋目光锐利如刀,“但她是这个体系在我授权下的最高负责人,我赋予她权力去打破旧规。谁挡在质量面前,就是挡在远风的未来面前,就是我的敌人!”

这番话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让王奎山为之一振。他明白,秦奋这是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和重任,压在了张巧玲身上,也压在了他这个老副厂长肩头,让他协助秦奋一起,支持这个年轻的负责人。

“秦厂长,我明白了。”王奎山郑重地点头,“您说得对,老脑筋可能真不行。巧玲那孩子我知道,聪明、肯干、有股子灵气。您亲自带,再有我、李大柱、老孙头他们在一边辅佐,替她压阵,应该…应该能成!”他虽然心中仍有几分忐忑,但已经被秦奋的决心和描绘的愿景所打动。挑选一个年轻人,亲自培养和推上前台,这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变革,意味着未来将是年轻人的舞台。

“不是应该,是必须成!”秦奋目光灼灼,“这是远风能不能真正脱胎换骨的关键一步。质量体系,不仅是要保证产品不合格,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一套能够持续改进、能够预防问题、能够让每一个远风人都对质量负责的文化和机制。当这套体系流畅运转起来,它将是咱们远风最强的内功,能确保咱们生产出来的不仅仅是产品,而是代表远风品牌的‘精品’!”

“那时候,咱们才能真正配得上‘行业标杆’这四个字。”秦奋站起身,走到窗边,这一次,他的目光不再仅仅停留在厂区,而是投向了更远的天空,“要让咱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内,更能在国际市场上,凭借过硬的质量和可靠的信誉,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咱们不是靠低价去拼,不是靠关系去闯,是靠实打实的产品品质,靠完善可靠的服务体系,让‘远风制造’,成为金字招牌!”

他转过身,看向王奎山:“砸掉三百台,那是破。现在,我们是要立!立起一套能管住三百台、三千台、三万台,甚至三十万台产品的科学体系!这套体系,要比对手更严苛,比他们更有效,比他们更灵活!”

“这就像建房子,以前咱们是先把墙砌起来,再一点点修补基础。现在秦奋要做的是,把地基打得牢不可破,按照最先进的图纸,把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立起来,然后再往里填充。框架稳固了,房子才能建得更高,不怕风,不怕雨,不怕任何外力冲击。”王奎山接过秦奋给的比喻,他这个老厂长,终于完全理解了秦奋的宏图。

“对!”秦奋赞许地看了王奎山一眼,“就是这个意思。巧玲的任务,就是和我一起,把这个框架搭建起来,把地基夯实。然后,你们这些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带着大家把血肉填进去,让它成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能自我净化的有机体!”

“您放心,秦厂长,我豁出去这张老脸,也得配合巧玲把这事儿办好!”王奎山感觉浑身充满了干劲,原本对质量管理这种听起来有些虚的东西还不太理解,但秦奋一番解释和描绘的未来,让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强大得令人热血沸腾的远风。他知道,这将是远风历史上又一个关键节点,而他,将有幸参与其中。

“好!”秦奋回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我现在就把巧玲叫过来。这件事,宜早不宜迟。”

电话拨通。

“巧玲啊,秦厂长。你过来办公室一趟,有点急事找你。”

简单的几句话,却将在张巧玲的人生中激起滔天巨浪。她并不知道,在她飞快赶来的路上,一个几乎可以重塑她职业生涯、甚至改变远风命运的重任,正等着她去承担。

王奎山看着秦奋放下电话,眼神中带着一丝难以置信的兴奋。他想象着张巧玲听到这个消息时的样子,她还那么年轻,就要被推到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承担如此大的压力。这既是莫大的信任,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