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集《唯识三十颂直解》(第2页)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就假借这四种力量,虽然他对唯识的义理还没有生起真实的智慧,对于我法二取的随眠种子根本就不能够调伏。这个解释一下,它这个地方讲“于二取随眠”,这个随眠当然指的种子,这个种子就像一个人睡觉了,「随逐有情,眠伏藏识」。随逐——追逐着有情众生,它这个功能是在第八识里面睡觉;但是睡觉表示它还在,它遇到环境的刺激,它会活动的,它一定会活动的。
“止观力微,犹自未能伏灭,但能伏于分别二执之现行尔”。这个资粮位叫外凡资粮位,就是说他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这个事情是说,我们刚开始当然都是要经过资粮位了,资粮位看这个样子,他对于真实的道理都还没有真实的出现,他内心当中面对了无量无边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他心中的烦恼障碍他,他虽然知道内心是真空的,但是有如梦如幻的贪嗔痴的烦恼来障碍他修行。烦恼障还不够,还有业障,或者过去生,或者今生,总造了一些杀盗淫妄的业,这个业力也障碍他的圣道。第三个报障,这个色身也做不了主,不是老就是病,病痛,没准又死掉了。死掉了以后又重新开始,隔阴之迷又重新开始。
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是最麻烦的,为什么要一大阿僧祇劫呢?就是他这个地方容易退转,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资粮位所依止的,完全就是依靠一种愿力在修行——发菩提心,还有就是广修福德,智慧两种资粮;就靠这种力量来支持着这个凡夫的菩萨,就是这样跌跌撞撞、摇摇晃晃、一步一步的趋向无上菩提,这个就是资粮位,是这种境界。
资粮位的菩萨,在《成唯识论》它讲的详细,有空大家去看一下。这一段《成唯识论》发挥的很多,不过这个地方的讲义讲的略。他说这个资粮位菩萨有两大类:
一种是属于悲增上的菩萨:悲增上的菩萨,他发菩提心以后,他悲心重,他修行的所观境偏重在众生法界,「悲众生苦」。他会主动积极的去众生的世界度化众生,积集福德资粮。所以悲增上的菩萨,在他成佛之道当中,会先成就福报,再成就圣道。他生命当中做大国王,做转轮圣王,到天上去,但是他成就圣道的时间慢。这种人是属于悲增上的菩萨。
另外一种是属于智增上的菩萨:智增上的菩萨,他的所缘境大部分是佛法的境界,他不是在佛堂拜佛,就是在听闻佛法;不是听闻佛法,就是在佛堂拜佛。他的所缘境,虽然也知道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他是把重点放在佛道无上誓愿成,他的所缘境是缘清净的佛法的境界。这种人,他会先成就圣道,才开始修福报。这是有两种差别。
就是成佛之道,有些人他在凡位的时候就不可思议了,福报很大,他到那个地方去讲经的时候,十几万人来听,那他的重点就是悲增上;有些人他是先关起门来好好用功,先成就圣道;然后从圣道当中再慢慢慢慢跟众生结缘,这个是属于智增上菩萨。所以这个资粮位的菩萨,虽然说是修集福智资粮,但是还是有所偏重,有所偏重的。好,那我们再看第二个,加行位。
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引发真见,其相云何?
前面资粮位的智慧是闻思的智慧,是薄弱的,“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但这个地方的智慧是大乘的顺抉择分了,那是一种止观的力量,修慧——禅定相应的修慧。我们看天亲菩萨的偈颂: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
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
这个加行位的菩萨是“现前立少物”。他心中在修观的时候,还有一些清净的名言,还是有一些相,他以这个相来当唯识性。当然,唯识性现前的时候,是不能有相的,「诸相叵得,能所双亡」,他是“以有所得故”,因为他带相观空,所以他还没有真实契入唯识性。但是他跟唯识实性的相应,已经比前面更加的接近了。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为欲见道,復修煖顶忍世第一,四种加行,伏除二取,名“加行位”。顺趣真实决择分故,亦名“大乘顺决择分”。
这个大家容易清楚了,就是这个加行位有四个加行,我们看第一个:
依明得定,发下寻思,观无所取,名为“煖位”。
四加行的特色都是有禅定的,不像前面的资粮位那是散散乱乱的境界。那么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发菩提心,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以后,到了第一个加行,叫煖位。他依的是四禅,明得定是四禅,或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因为在禅定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加一个明。禅定当中是有光明智慧的引导。发起下品的寻思,观察这个遍计本空,依他如幻,心中的这些所取的——所接触的境界,都是由名言安立的,离开我的名言,这些境界不存在了;这个叫煖位。
这个煖呢,就是「止观相应,道火前相」。就是说呢,钻木取火,火还没有出来,但是出现了温度了;这个人还没有观到真实的道理,但是有温度了,他对这个所取的境界能够有所调伏。
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名为“顶位”。
这个顶就是「慧日增长,寻思位极」,到了寻思的最高位了,就像一个人爬山到山顶了一样,到了山顶,当然所观境更清楚了。他是上品的寻思。
依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决定印持;于无能取,亦顺乐忍,忍境识空,名为“忍位”。
这个忍位,他的禅定是印顺定。他一方面对于这个道理的一个印——就是决定的印持;一方面又能够随顺安忍;他的智慧不是寻思了,是如实智。他对无所取,能够决定的印持,就是不会退转了;对于无能取——对能取的心是空性,也能够欢喜好乐随顺。“忍境识空”,就是说他对于所缘的境界是空,这件事情他能够完全的印持了;对能缘的心也是空,虽然还没有完全的印持,但是也是开始随顺了。叫忍位,「念念观照,汇入于理」。这个煖顶是容易退转的,到了忍的时候不容易退转了,有这个差别。
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双印二取皆空,名“世第一位”。从此无间,必入见道,异生法中,此最胜故。
世第一呢,它这个叫无间定。就是说到了世第一以后,他一定要成就这个见道位了,一定要成就这个初地了。他只有十六刹那,他一定能成就见道位,无间定。他能够“双印二取皆空”,世第一,有漏法中最为第一了。世间的转轮圣王,这诸天的境界比不上他;因为在整个生命当中,他即将要解脱有漏的法,只有十六个刹那他就要趋向圣道,所以叫世第一。
然诸菩萨于此四位,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也。
虽然他的止观的力量已经在禅定的加持之下如此的坚强,但是“现前立少物”;就是他在观一切法空,还是要依止名言的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他那个真理的出现,还要假借文字的寻伺才能够出现,所以他没有真实的见到真理;但是他已经是跟真理很接近了,煖,顶,忍,世第一非常接近了。
“煖位”、“顶位”——依识观空,则境空识有。
煖、顶二位是破除所取相,他对于所取的境界是空,这个是完全印持的。但是这个能观的心,那个执取还在;到了忍和世第一,开始破这个能取的心。
“下忍”——印成境空;
“上忍”——印成识空;
“世第一法”——双印二空;
皆带空相,未得全除。
但是呢,不管是怎么样,皆带空相,未得全除;都还夹带了佛法的名相,一定要等到:彼相灭已,方实安住真唯识理,名“通达位”。
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他的境界是散乱心。散乱心呢,他的那一念心主要是靠愿力在支持,还有一些福德智慧两种资粮,来支持他散乱的心,强迫它安住在唯识实性。不过我们要读《成唯识论》的解释,资粮位的菩萨跟这个真理相应的时间非常少,就像我们一般的境界。资粮位的菩萨,他有时候在佛堂拜佛静坐,有几分的相应;但是他搞久了以后,他有时候到台中,到竹山去走一走。因为这个资粮位的菩萨“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他心中还是有一些攀缘的烦恼;所以资粮位的菩萨大部分的心都是向外的,心随境转,叫外凡位,心游理外。但是他当然很难得了,他心中有希求无上菩提的希望,所以他就会进步。
但是到加行位,那就不一样了。加行位的菩萨他一定会息诸缘务,所有的尘劳境界完全放下,他一心一意的在佛堂修止修观。其实加行位的菩萨,四加行时间很短的。资粮位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加行位的菩萨时间非常短,有些人一生就成就煖、顶、忍、世第一,这四个位次全部通过去了,如果他不是马上死亡的话。
所以加行位的菩萨叫内凡,内凡加行位,心游理内。他内心当中,一天当中除了睡觉以外,他心中跟真理的相应时间很多;虽然带相观空,但是他跟真理相应的力量很强。你一般人用话来刺激他,用逆境来刺激他,他不动的,他内心完全安住在心中的法宝,跟资粮位菩萨那不一样。资粮位菩萨你不能刺激他的,资粮位的菩萨止观力薄弱,他完全靠愿力,靠信心在支持自己。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判教的时候,关键点就在哪里呢,资粮位的菩萨没有禅定,这个是关键;他的智慧是闻思的智慧,加行位的菩萨就是有禅定相应的修慧。这个地方是最明显的。
在加行位当中,煖、顶、忍、世第一呢,煖、顶二位属于五根。他对大乘的唯识理生起「信进念定慧」,他是五根,他还是容易退。当然那个退,不是说资粮位那么容易退,有退的可能性。这个忍位就是「五力」,他不会退了,这个力和根不一样,力有破恶的功能;所以这个地方有不同。
到了忍位以后,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人到了忍位以后,他如果不要马上死亡,他今生一定要成就圣道。他不要发生意外事件死亡的话,他到忍位一定要成就世第一。世第一,再十六个刹那,就入见道位了;但是煖顶还不一定,煖顶还有退的可能,就这样的差别。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二取,主任解释下烦恼障和所知障。
【师父答疑】:“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这个地方讲我法二取,它这个地方的解释是,我执当然是烦恼障,法执是所知障。于我法二取的随眠,他对于自我意识的执取,对这外在的一切境界的执取,都是很重。当然他有时候也能调伏一些现行,就是说他在佛堂当中有时候有一些少分的相应,他内心也会出现一片的清净光明的境界。但是这个地方是约着种子,虽然他的力量能够调伏一些粗的分别的现行,但是他的那个内在的种子功能都还在。
换句话说,他要有染污的境界一刺激他,他也会生起烦恼,也会造罪业,“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但是他能够调伏少分的现行了,他一天当中做定课的时候,他把他心中的法宝现前的时候,心中也是一片的寂静光明的境界出现。但是他走出佛堂啊,你要用话来刺激他,他也是发脾气的,会发脾气,“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因为他有这种功能,他这种功能还没有断,有这种功能你有这个环境的刺激,它就会出现了。
不过当然,因为资粮位的人他有惭愧心,他有希求无上菩提的心,他会不断的检讨自己;所以这个资粮位的好就好在哪里呢,虽然他“乃至未起识”,但是呢“求住唯识性”。这个地方很重要。
「求」,他心中有一种追求的力量。一个人生命有希望,有进步,就是在这个「求」字;你要无所谓,一天过一天你也无所谓,那你就很难进步了。所以资粮位虽然他烦恼重,但是你要注意他这个「求」字,这个力量很大。“求住唯识性”,他心中有这个希望在支持着他,我一定要使令自己进步:我跌倒了没关系,我再站起来;我今天被境界考倒了,没关系,我第二天我进步。他就是有这个「求」字,有一种想要增上的希望。
他不放弃他的希望,不管他起多大的烦恼,不管他被境界刺激多严重,他对于无上菩提的追求永远不放弃。这个才有资格叫资粮位。如果你放弃了努力,那就不叫资粮位了,那你就连资粮位都没有了,那就退转于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那退失菩提心了。
所以说资粮位不管怎么样,你不能够退转菩提心,不能退转对大乘佛法的信心跟理解,否则的话呢,你连资粮位都没有入,没有入资粮位了。
所以有的祖师他劝我们在资粮位往生到净土去,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我们看下去,整个成佛之道的五个阶位,资粮位问题最多了;到了加行位其实问题没什么,因为加行位一天到晚到佛堂,他安住啊,他白天一天在佛堂,一打坐坐十六个小时无所谓,他内心寂静,所以到了四加行的时候,他很快成就圣道。
这个问题最严重的是这一大阿僧祇劫,这个外凡资粮位最严重。所以这个时候如果到净土去,应该会比较好,不要在秽土。在净土当中成就资粮位,走过问题最多的资粮位,等到见到圣道以后再回入娑婆,祖师大德是这样子的安排,这个是对的,因为你资粮位容易退转。所以一般来说,在资粮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这个方法是非常好,在成佛之道当中,它有一个不退转的功德。
【学员提问】:主任慈悲,就是那个“二取随眠”,最主要强调我执是不是,还是说…因为法执不招感?
【师父答疑】:应该是主要的我执,主要的是我执。因为这个所知障在凡位都还不是他对治的重点,所知障应该是在后面。不过看唯识的意思,它对这个分别的我法二执,这两个好像是同时对治的;它在俱生的时候把它区分出来——俱生我执和俱生法执。但是在分别的时候,它认为这两个是同时出现的,都是由名言安立的;你应该消灭名言会对治粗的我执,也会对治粗的法执。你可以试试看,你把心中的名言停下来,你也不容易起法执;所以它分别我法二执是同时对治的,应该是同时对治的。
当然重点在我执,但是在兼带的当中,也会对治法执;因为他观遍计本空,他不断的在破自己的名言,这个时候会消灭我执,也会消灭法执。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