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 作品
第26集《唯识三十颂直解》
《唯识三十颂》,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35面,三、通达位。
藕益大师把《唯识三十颂》分成了三大科:第一大科是唯识相,第二大科是唯识性,第三大科是唯识行位,这么三大科。
在唯识相当中,主要的是讲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发动的作用。这当中包括了凡夫的杂染的作用,也包括圣人的清净的作用,这些都是属于唯识相,我们称作依他起性,它是一个有为的事相,一种造作的因缘所出现的一个作用。
第二个是唯识性,前面的杂染的因果和清净的因果,都依止一个共同的理性,这个理性叫做圆成实性,或者叫真如。就是说,不管是凡夫的惑业苦,或者是圣人的法身,般若,解脱,这些染净的因缘,都是遵循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在运作的。这个道理是一个无为的理性,它不是造作的因缘出现的,它是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它是一个无为的理性,叫圆成实性,是整个十法界因果所共同依止的一个理性,叫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和唯识性,等于是发明诸法的实相,是属于唯识的教义。
这以下的唯识的行位,是讲到唯识的修行方法,就是我们如何的悟入唯识的性相。那么从遍计执而悟入唯识的性相,这当中开出了五个阶位。这个地方是讲第三个阶位,通达位,我们看讲义。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通达位就是说,这个菩萨是安住在见道,他已经见到这个诸法实相了;什么是诸法实相呢?这以下说明“如实通达唯识相性”。从唯识的角度,诸法实相是两部分:第一个是唯识相,第二个是唯识性。不过从次第来说呢,是先证入无为的理性,先证入唯识性,第二刹那再证入唯识相;先通达无为的理性,然后再次第的通达这些有为的事相,这个是唯识学它修行的一个次第。我们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把这个颂文消释一下,“若时于所缘”,这个时,当然这个时间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这个通达位的时间就是说,我们从资粮位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以后信解大乘,以这个信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经过了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然后成就了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在这个世第一的这个十六刹那的最后一刹那,在那个时候应该是一个禅定的心中,四加行的心都是和禅定相应的,不像资粮位是在一个很粗的环境活动。
就在这样的一种寂静的心中的那一个时候,他对于所观察的境界,这个所观察的境界指的是五蕴的法。不过从唯识的角度,它的所观境主要是观心识,观察现前一念心识。他对于所观察的心识,“智都无所得”。这个智指的是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都无所得。
这个「无所得」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前面的加行位,他在观察这个空性的时候是带相观空,就是“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那么加行位的菩萨,在观这个唯识性的时候,破遍计执他所依止的智慧,是依止清净的名言来生起智慧的;所以他这个名言的生起,是带相观空的,所以他心中还是有所得。通达位这个时候,他连那个名言都不可得,心中的名言都不可得,“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那么这个时候呢,他这一念心跟唯识的真实性,真实的安住了。就是前面的加行位,能观的智和所观的唯识实性,它还有一点距离,中间还夹带了名言,所以没有真实的安住。那么这个时候这种中间的界质——他所引导的那个名言消失掉了,这个时候能观的智和所照的理,两个完全契入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离二取相故”。这个时候他的那一念心跟真如相应,没有能取和所取的分别;没有一个能取的我,没有一个所取的法,“离二取相故”。这是颂文的大略解释。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分两科:第一个释名,第二个述义,先看解释名称: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什么叫通达位呢?“体会真如”。我们这念心跟真如理真实的相应了,叫通达。中间的这个名言的障碍被消失掉了。“初照真理,亦名见道”,这个照,当然这个观照不是眼睛去观照,就是那个明了的心识去观察到真理了,这个叫见道位。这两个名词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这个菩萨对于他所观察的境界,“无分别智都无所得”。这个都无所得的意思就是说,他不生取着,对于这个名言的取着是消失掉了。“不取种种戏论相故”,这个戏论相,这个戏论就是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是说你都没有真实的去攀缘到它的真实义。
我们刚开始带相观空,我们对于这个真理的认识是假借名言的安立。这样子呢,从真实义来观察还是一个戏论,因为你还是依止这个名言在认识这个法。所以这样子还是一个戏论,戏论相。
这个通达位的菩萨,他对这个戏论相已经消失了,所以“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他的境界是真智,就是能观的智慧跟所观照的真理,这个时候平等平等。什么叫平等平等呢?就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这个时候,一切的对待的相貌都消失掉了,他离开了能取的心跟所取的境界的这种对待相貌。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法眼文益禅师。他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他把他这几年的修行的心得道出来,由这个善知识来印证,以心印心,说我这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是不是有相同。说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在虚空当中月亮出来以后,这些乌云都消失掉了;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
法眼禅师说呢,“犹是阶下汉”,说你还没有真实的跟真理相应。那么这个禅师就很谦卑的请教说,“请师接上阶”,请善知识引导我能够突破这样的境界。法眼禅师说,“月落后再来相见”,这个月亮的意思,就是一种能观的智慧,光明。
我们刚开始在对治我们心中的遍计执的名言的时候,是依止佛陀的法语: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观察我们心中所出现的这些名言,都是戏论,都是如梦如幻的;这样子就把我们心中的名言慢慢慢慢给消灭掉了;但是你能观的智慧,那种对治的力量都还在,所以万里晴空,一轮明月。那么这个时候呢,月落后再来相见,就是“智都无所得”,你应该把你能分别的智慧的名言也消灭掉,这个时候再来相见,当然这个相见是跟真理相见,你才能够“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所以这个在通达位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是不带名言的,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在通达位当中的相貌有两个:
然“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尔时住唯识”,他所安住的唯识的性相,第一个是真见道,他安住在唯识的性,是根本智亲证真如理,这个时候是不变相的。这个不变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念的明了心识跟所观察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一定是有能所,有能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智,能分别的叫见分,所分别叫相分;在通达位的时候,它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它不变相。
就是说,本来一般人的了别境界,或者了别真理,他都是要用名言,当然这个名言,那就是变相了,对于真实义,真实的境界,那中间有距离了。但是这个初地菩萨,这个见道位菩萨,他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那是一个能所双亡的境界。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讲说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真理的时候,这个是方便有多门,你可以根据天台的名言,你也可以根据唯识的观法,唯识有唯识的名言,或者中观的名言。在过程当中既然讲到名言,既然落入言说相,那心中每一个真理的相貌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要说人跟人比较,就你自己跟你自己比较都不一样。
比如说,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当然它是文以载道,它有圣道的功德在里面。你今天去观察这句话,你白天观察,下午也去观察,你明天又观察这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你依止名言,在你心中所出现的义,每天都不一样,那个光明的力量慢慢的增长广大。就是你今天观察,明天观察,你天天去观察这个真理,它所流露出来那个义理的那个内涵,就会每天每天的不同。
但是,当你真实的悟入这个真理的时候,那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归元无二路”。如果你还夹带名言,那表示真理有很多了,你心中的真理跟他的心中真理不一样,你昨天所悟的真理,跟今天悟的真理又不一样,因为夹带名言。所以在这个根本智亲证真如理的时候,真如理现前,那十方诸佛是相同的。一切法如的境界,所以它不能变带名言的相貌,所以它这个是夹带,不是变带,这是第一刹那。
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这个第一刹那过去以后,第二刹那叫相见道,是由这个根本智所引生的,叫后得智,这个时候它是「变相观空」了。前面的根本智是一个自受用的境界;「变相观空」,这个后得智是利他的一个方便,他受用。就是我们跟真理的相应,如果是自受用,那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那一切法如的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如果是要表遣真如,要用方便法门来表达真如的相貌,那这个时候就有各式各样的方便了。
说是禅宗洞山良价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他在九旬安居以后,安居大家用功完要离开的时候,他在坛上的最后开示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结夏安居大家离开了,这个地方不是讲身体东去西去,说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很多很多的名言在这个地方寻伺活动,东去西去;但这个时候,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安住处。
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呢?“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你应该要把这些虚妄的名言完全把它拨开来,这个是万里无寸草,这个是你的真实安住处。你任何的名言,不管是好的名言,不好的名言,都不是安住处;只要落入名言,那就是遍计执。
这个时候我们会问了,“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这个经典上佛陀没有讲这句话,那么洞山良价禅师他怎么有这个智慧,创造这个名言出来呢,来引导我们在虚妄的心中,找到一个这么好的皈依处呢?「变相观空」。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是依止文字去追求圣道。但是这个开悟的人他跟圣道相应后,他也可以依止心中的圣道,创造很多很多的名言的方便来摄受。所以他就能够讲出这句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他能够讲出这句话出来,这个就是「变相观空」。他很自然的能够流露名言来引导众生趋向于这个方向,这个当然是菩萨的方便力了,这个时候,他心中从没有名言又出现了名言,来观察趋向于真如理,那当然这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个就是所谓的“尔时住唯识”,他所安住的唯识的理:第一个真见道,第二个相见道。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
真见道是证入了唯识的实性,所谓圆成实性,当然这个是一个无为法。我们跟无为法相应的这个时候,是“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能取、所取的这种相。相见道的时候证得是唯识相,那这是一个方便法门,这个时候的相貌又再出现了,又从没有当中出现了,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引导众生。
你像那个禅宗的方便,「德山棒,临济喝」。德山禅师,你去问他,什么是如来真实义,他二话不说,给你一棒打下去;他就是靠那个触尘,色声香味触,让你用感受到痛的感触,然后截断你的妄想,破坏你的名言。或者用喝,临济喝,他用很大的吼叫的声音,来切断你心中的名言,你心中的妄想打的很重,他突然间一喝,你突然间豁然的把心中的名言放掉,这个时候,突然间内心当中有一刹那的跟光明相应,哦,原来这就是这种境界。
因为我们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很难突破自己粗重的妄想,很难的,所以善知识他能够以无量的方便,把你从就像蜘蛛网那样的名言里面,把你带出来,这个就是唯识相,他有这种功德。
“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因为在偈颂当中,但说到“离二取相故”,换句话说只强调唯识性了。事实上,这当中也应该包括唯识相。因为真见道是比较殊胜,因为你有真见道,一定有相见道,所以我们但讲真见道,也就代表一定有相见道,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趋向于这个唯识性的时候,从资粮位来看,资粮位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刚开始,我们对唯识实性这种不可思议的无为的理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理,多分来说是仰信,仰信真如。靠着这么一点对大乘诸法实相的信心的支持,忏悔业障,积集福慧两种资粮,就是这样,摇摇晃晃的度过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叫“求住唯识性”。内心当中虽然没有见到真理,但是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忘失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个时候是求,君子好逑。
但是见道的时候是“尔时住唯识”,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追求,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本来的家了,所以这个地方是「住」。前面的求,那当然是假借名言文字的引导,佛陀这些法宝的引导去追求了,那带一点信心,带一点闻思的智慧。但这个时候的住,离开语言文字了,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主任慈悲开示。我们在求的时候,那是不是说我们大乘的观法,就是像主任开示说我们要不断的观察,举例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每天每天…,修法是不是说这样子来修就可以了。就是在求的阶段这样修,那就可以进到住的阶段了?
【师父答疑】:我们刚开始,心中的名言都是颠倒的;就是我们在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所安立的我相、法相,都是从自我意识的无明所发动的。那当然这个时候会引生很多贪嗔痴的烦恼,我们在追求真理的时候,就是依止佛陀的法语的引导;就是我们这念心,我不再随顺我的思想了。那不再随顺思想我的心要追寻谁的思想呢?就是追寻佛陀法语的引导,佛陀讲出很多的文字,来引导我们怎么去思惟,怎么去观察这个世间的真实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就是一个求。
就是我们不断的去观察这句话,就顺着这个方向去观察,说一切有为法,这世间上的财富、眷属、声闻地位,这有为法它不是那么的真实,如梦幻泡影,是无常、无我的。
所以我们在求的时候,那自然是要依止语言文字的,你没有文字没办法求,就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没有文字你根本就没办法求。所以刚开始在求的时候,在修观的时候,一定是带相观空,那一定是有语言文字的,而这个文字一定是要有传承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你要有这个三世诸佛的清净传承,佛陀跟祖师的传承,才可以。
所以藕益大师说,你没有真实的见地,不得乱演偈颂,你不要在那边打坐,自己变现出一个语言文字出来。佛菩萨那种圣人的智慧,他是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文字的;我们从妄想流出文字,这个文字不能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所以我们在求的过程当中,你要注意你的传承,你依止的传承一定是历代的祖师,有修有证的这些法语,这样子才算是「求」。
不过看唯识的次第,它在追求真理的时候,它在通达位之前,偏重在从假入空;它偏重在破执这一部分,修无分别智破除心中的我相、法相的执取,破除心中的名言,他偏重在空这一部分。到了修习位以后,才从空出假,广学无量法门,看这个位次是这个次第。
我们看第四,修习位: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
这个修习位呢,他前面的叫见道位,这个时候菩萨安住在一个修道位。什么叫修道位呢,就是“如所见理,数数修习”。前面的菩萨是真实的见到真理,但是没有圆满,这个时候菩萨继续的「如」,如就是随顺他所见到的这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的真理,继续的“数数修习”,不断不断的把这个真实的道理,在心中不断的修习,「伏断遗障」,伏断这个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其相云何,我们看偈颂。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这个偈颂呢,我们分两部分:前面第一部分是讲他心识的自体;第二段是讲心识的作用:
一、就是这个修习位的菩萨,他那一念心识是安住在什么样的体性呢?“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这种智慧呢,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无得」,无所得。他没有这个能取,所取的这种执取;第二个「不思议」,妙用难测叫不思议;第三个「是出世间智」,这个智慧是无漏的,断除世间的有漏的法,它对烦恼障、业障、报障有断除的功能。它有这三种的力量,“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这个是讲他智慧的自体。
二、这种智慧有什么作用呢?“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他能够断舍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成就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它有这种作用。
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无分别智,离诸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
无分别智,这个地方的无分别智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它把心中这些名言的戏论,这些我相、法相都消失了,所以心中是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禅宗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境界出现。
“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这个妙用难测这句话是说,当然资粮位的菩萨,他也是发了菩提心,信解大乘佛法。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内心当中也很真实的想为众生,为佛教做一点事情。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心中很多的烦恼,很多的名言在障碍他;他心跟各式各样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一念心被心中的名言妄想遮障住了,就把精神体力都耗损掉了。所以他虽然有心想做事情,但是他的功能发挥不出来,烦恼障碍他的菩提心。
这个修道位的菩萨不是这个境界,他那个菩提心的力量,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时候,他那个心中粗的名言完全被消灭掉了。所以他做佛教事业的时候,那是妙用难测。
我讲一个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跟他的弟子结缘的一个因缘。
在《佛本生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旷野当中为诸比丘,还有优婆塞,优婆夷说法;那么佛陀说完以后大家听了很欢喜。阿难尊者就说,说佛陀,我们跟随你多年,听你的法都很欢喜,说我们是跟你结什么因缘,为什么我们做你的弟子,听你的佛法很欢喜呢?
佛陀说,我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做一个大国王,那个时候我的国家有几百万的人民,大家生活的很快乐。但是有一年发生了饥荒,就是这个稻米都歉收了,歉收了大家老百姓没饭吃了。国王就把自己的仓库打开来,慢慢的一天一天的大家省吃俭用,就提供给这些饥荒的老百姓吃。但是吃了三年,三年以后就把国王仓库的粮米就全部吃光了。吃光以后,这国王没办法了,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他很惭愧,身为一个国王没有德行,招感这个饥荒;他就把王位交给他弟弟,他就说我要离开这个国家,到荒野地方去找寻食物,愿意跟着我的就跟我来,你愿意留下就留下。全国几百万人口当中,有八万人就跟着国王离开这个国家,到荒野的地方去另外寻求生路。这个国王带了八万人,就一直走一直走,经过了沙漠,最后来到一个大海的旁边,实在是没办法了,大家饿的都是快死亡了。
到晚上的时候,这个国王就跑到海边去,他说现在跟我的八万人都快要死掉,我愿意以我的善业力,发愿我现在跳海自杀,死了以后马上变出一个大鱼,用这个鱼的血肉来滋养这八万多人。当然这个菩萨不是一个普通的菩萨,长时间的积功累德,心中有善业力。心中有福报力的人,那咒愿那还得了,他一咒愿以后,跳到大海去变成一个五百由旬的大鱼,这个大鱼长五百由旬。
第二天早上起来,大家看哎呀,这个海边沙滩躺着一个五百由旬的大鱼,大家就拿那个刀子来割它的肉,它这个肉吃完以后,第二天自然又出生出来。这样子慢慢慢慢,就把这八万多人的生命维持下去,直到饥荒过去为止。这八万人后来就做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出家的弟子,释迦牟尼佛过去是这样子跟弟子结缘的。
说是“无得不思议,世出世间智”,这个圣人的那一念心,他把心中我执、法执这个烦恼障消灭以后,行菩萨道的力量那是不可思议的,那没有心中的名言的障碍,经典上说是“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他心中所思惟的方向,就是那个道——道理。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不会被自己心中的我执、法执的名言障碍住,不会的,就是“妙用难测,名不可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他有这个断除世间这个惑业苦的力量。
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性无堪任,违于精细轻安之无漏法,名为“麤重”。令彼永灭,说之为“捨”。
这个时候,断除了心中的烦恼、所知二障,这叫粗重。因为这个烦恼、所知二障,它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时候,使令我们内心感到很多的负担,就像这个牛背负很多的东西一样,这叫粗重性。它没有堪任性,就是我们很想为众生、为佛教做事,但是我们呢内心当中背负着很深重的我相、法相的名言。那么这个时候呢,“舍二粗重故”,把这样的名言消失掉。这样的名言消失有什么好处呢?
捨烦恼障,便能证得“大般涅槃”。捨所知障,便能证得“大菩提智”。菩提涅槃,名为“二种转依果”也。
这个大般涅槃当然指的是一个断,就着断德来说、约着破恶来说,这个大般涅槃是约着断恶,这个是破我执的烦恼障所成就的。大菩提是约生善,当然这个生善是六波罗蜜的功德,但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所以这个菩提做代表,它这个是破除法执的所知障所成就的。
所以说是舍掉了烦恼、所知障,而证得了菩提、涅槃二转依果,是这个修习位菩萨他内心的一个成就。当然他之所以有这个成就,他有这样的妙用,主要依止的是“无得不思议”的这种智慧,无所得的智慧,才有这个作用的。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藕益大师把《唯识三十颂》分成了三大科:第一大科是唯识相,第二大科是唯识性,第三大科是唯识行位,这么三大科。
在唯识相当中,主要的是讲我们现前一念心识所发动的作用。这当中包括了凡夫的杂染的作用,也包括圣人的清净的作用,这些都是属于唯识相,我们称作依他起性,它是一个有为的事相,一种造作的因缘所出现的一个作用。
第二个是唯识性,前面的杂染的因果和清净的因果,都依止一个共同的理性,这个理性叫做圆成实性,或者叫真如。就是说,不管是凡夫的惑业苦,或者是圣人的法身,般若,解脱,这些染净的因缘,都是遵循着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道理在运作的。这个道理是一个无为的理性,它不是造作的因缘出现的,它是所谓的「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处生死而不染,证涅槃而非净」,它是一个无为的理性,叫圆成实性,是整个十法界因果所共同依止的一个理性,叫唯识性。
前面的唯识相和唯识性,等于是发明诸法的实相,是属于唯识的教义。
这以下的唯识的行位,是讲到唯识的修行方法,就是我们如何的悟入唯识的性相。那么从遍计执而悟入唯识的性相,这当中开出了五个阶位。这个地方是讲第三个阶位,通达位,我们看讲义。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如实通达唯识相性,其相云何?
通达位就是说,这个菩萨是安住在见道,他已经见到这个诸法实相了;什么是诸法实相呢?这以下说明“如实通达唯识相性”。从唯识的角度,诸法实相是两部分:第一个是唯识相,第二个是唯识性。不过从次第来说呢,是先证入无为的理性,先证入唯识性,第二刹那再证入唯识相;先通达无为的理性,然后再次第的通达这些有为的事相,这个是唯识学它修行的一个次第。我们看偈颂: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我们把这个颂文消释一下,“若时于所缘”,这个时,当然这个时间是一个很短暂的时间,这个通达位的时间就是说,我们从资粮位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以后信解大乘,以这个信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经过了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然后成就了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在这个世第一的这个十六刹那的最后一刹那,在那个时候应该是一个禅定的心中,四加行的心都是和禅定相应的,不像资粮位是在一个很粗的环境活动。
就在这样的一种寂静的心中的那一个时候,他对于所观察的境界,这个所观察的境界指的是五蕴的法。不过从唯识的角度,它的所观境主要是观心识,观察现前一念心识。他对于所观察的心识,“智都无所得”。这个智指的是我空、法空的无分别智,都无所得。
这个「无所得」我们简单解释一下:
前面的加行位,他在观察这个空性的时候是带相观空,就是“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那么加行位的菩萨,在观这个唯识性的时候,破遍计执他所依止的智慧,是依止清净的名言来生起智慧的;所以他这个名言的生起,是带相观空的,所以他心中还是有所得。通达位这个时候,他连那个名言都不可得,心中的名言都不可得,“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那么这个时候呢,他这一念心跟唯识的真实性,真实的安住了。就是前面的加行位,能观的智和所观的唯识实性,它还有一点距离,中间还夹带了名言,所以没有真实的安住。那么这个时候这种中间的界质——他所引导的那个名言消失掉了,这个时候能观的智和所照的理,两个完全契入了。
为什么这样讲呢?“离二取相故”。这个时候他的那一念心跟真如相应,没有能取和所取的分别;没有一个能取的我,没有一个所取的法,“离二取相故”。这是颂文的大略解释。
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这当中分两科:第一个释名,第二个述义,先看解释名称:
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真理,亦名“见道”。
什么叫通达位呢?“体会真如”。我们这念心跟真如理真实的相应了,叫通达。中间的这个名言的障碍被消失掉了。“初照真理,亦名见道”,这个照,当然这个观照不是眼睛去观照,就是那个明了的心识去观察到真理了,这个叫见道位。这两个名词是这样子安立起来的。
谓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智真理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
这个菩萨对于他所观察的境界,“无分别智都无所得”。这个都无所得的意思就是说,他不生取着,对于这个名言的取着是消失掉了。“不取种种戏论相故”,这个戏论相,这个戏论就是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是说你都没有真实的去攀缘到它的真实义。
我们刚开始带相观空,我们对于这个真理的认识是假借名言的安立。这样子呢,从真实义来观察还是一个戏论,因为你还是依止这个名言在认识这个法。所以这样子还是一个戏论,戏论相。
这个通达位的菩萨,他对这个戏论相已经消失了,所以“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他的境界是真智,就是能观的智慧跟所观照的真理,这个时候平等平等。什么叫平等平等呢?就是「能所双亡,诸相叵得」。这个时候,一切的对待的相貌都消失掉了,他离开了能取的心跟所取的境界的这种对待相貌。
有一个禅师,他去参访法眼文益禅师。他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他把他这几年的修行的心得道出来,由这个善知识来印证,以心印心,说我这一念心跟诸佛的心是不是有相同。说是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在虚空当中月亮出来以后,这些乌云都消失掉了;万里晴空,一轮明月,如何。
法眼禅师说呢,“犹是阶下汉”,说你还没有真实的跟真理相应。那么这个禅师就很谦卑的请教说,“请师接上阶”,请善知识引导我能够突破这样的境界。法眼禅师说,“月落后再来相见”,这个月亮的意思,就是一种能观的智慧,光明。
我们刚开始在对治我们心中的遍计执的名言的时候,是依止佛陀的法语: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观察我们心中所出现的这些名言,都是戏论,都是如梦如幻的;这样子就把我们心中的名言慢慢慢慢给消灭掉了;但是你能观的智慧,那种对治的力量都还在,所以万里晴空,一轮明月。那么这个时候呢,月落后再来相见,就是“智都无所得”,你应该把你能分别的智慧的名言也消灭掉,这个时候再来相见,当然这个相见是跟真理相见,你才能够“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所以这个在通达位跟真如理相应的时候,是不带名言的,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在通达位当中的相貌有两个:
然“真见道”,是根本智,亲证真如,不变相故,名为“挟带”。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尔时住唯识”,他所安住的唯识的性相,第一个是真见道,他安住在唯识的性,是根本智亲证真如理,这个时候是不变相的。这个不变相的意思就是说,我们一念的明了心识跟所观察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它一定是有能所,有能分别的心和所分别的智,能分别的叫见分,所分别叫相分;在通达位的时候,它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它不变相。
就是说,本来一般人的了别境界,或者了别真理,他都是要用名言,当然这个名言,那就是变相了,对于真实义,真实的境界,那中间有距离了。但是这个初地菩萨,这个见道位菩萨,他跟真理相应的时候只有见分,没有相分,那是一个能所双亡的境界。
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讲说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我们刚开始在观察真理的时候,这个是方便有多门,你可以根据天台的名言,你也可以根据唯识的观法,唯识有唯识的名言,或者中观的名言。在过程当中既然讲到名言,既然落入言说相,那心中每一个真理的相貌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要说人跟人比较,就你自己跟你自己比较都不一样。
比如说,说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十个字,这十个字当然它是文以载道,它有圣道的功德在里面。你今天去观察这句话,你白天观察,下午也去观察,你明天又观察这句话,“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个时候你依止名言,在你心中所出现的义,每天都不一样,那个光明的力量慢慢的增长广大。就是你今天观察,明天观察,你天天去观察这个真理,它所流露出来那个义理的那个内涵,就会每天每天的不同。
但是,当你真实的悟入这个真理的时候,那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归元无二路”。如果你还夹带名言,那表示真理有很多了,你心中的真理跟他的心中真理不一样,你昨天所悟的真理,跟今天悟的真理又不一样,因为夹带名言。所以在这个根本智亲证真如理的时候,真如理现前,那十方诸佛是相同的。一切法如的境界,所以它不能变带名言的相貌,所以它这个是夹带,不是变带,这是第一刹那。
若“相见道”,是后得智,变相观空,仍名“变带”。
这个第一刹那过去以后,第二刹那叫相见道,是由这个根本智所引生的,叫后得智,这个时候它是「变相观空」了。前面的根本智是一个自受用的境界;「变相观空」,这个后得智是利他的一个方便,他受用。就是我们跟真理的相应,如果是自受用,那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的,那一切法如的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但是如果是要表遣真如,要用方便法门来表达真如的相貌,那这个时候就有各式各样的方便了。
说是禅宗洞山良价禅师,洞山良价禅师他在九旬安居以后,安居大家用功完要离开的时候,他在坛上的最后开示他说,“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结夏安居大家离开了,这个地方不是讲身体东去西去,说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我们心中很多很多的名言在这个地方寻伺活动,东去西去;但这个时候,都不是一个真实的安住处。
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呢?“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你应该要把这些虚妄的名言完全把它拨开来,这个是万里无寸草,这个是你的真实安住处。你任何的名言,不管是好的名言,不好的名言,都不是安住处;只要落入名言,那就是遍计执。
这个时候我们会问了,“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这个经典上佛陀没有讲这句话,那么洞山良价禅师他怎么有这个智慧,创造这个名言出来呢,来引导我们在虚妄的心中,找到一个这么好的皈依处呢?「变相观空」。
就是说,我们刚开始是依止文字去追求圣道。但是这个开悟的人他跟圣道相应后,他也可以依止心中的圣道,创造很多很多的名言的方便来摄受。所以他就能够讲出这句话“东去西去,不如到万里无寸草处去”,他能够讲出这句话出来,这个就是「变相观空」。他很自然的能够流露名言来引导众生趋向于这个方向,这个当然是菩萨的方便力了,这个时候,他心中从没有名言又出现了名言,来观察趋向于真如理,那当然这是为了利益众生。这个就是所谓的“尔时住唯识”,他所安住的唯识的理:第一个真见道,第二个相见道。
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
真见道是证入了唯识的实性,所谓圆成实性,当然这个是一个无为法。我们跟无为法相应的这个时候,是“离二取相故”,离开了能取、所取的这种相。相见道的时候证得是唯识相,那这是一个方便法门,这个时候的相貌又再出现了,又从没有当中出现了,无量无边的方便法门,用这个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引导众生。
你像那个禅宗的方便,「德山棒,临济喝」。德山禅师,你去问他,什么是如来真实义,他二话不说,给你一棒打下去;他就是靠那个触尘,色声香味触,让你用感受到痛的感触,然后截断你的妄想,破坏你的名言。或者用喝,临济喝,他用很大的吼叫的声音,来切断你心中的名言,你心中的妄想打的很重,他突然间一喝,你突然间豁然的把心中的名言放掉,这个时候,突然间内心当中有一刹那的跟光明相应,哦,原来这就是这种境界。
因为我们没有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很难突破自己粗重的妄想,很难的,所以善知识他能够以无量的方便,把你从就像蜘蛛网那样的名言里面,把你带出来,这个就是唯识相,他有这种功德。
“颂但说真见道者,以真见道胜故”。因为在偈颂当中,但说到“离二取相故”,换句话说只强调唯识性了。事实上,这当中也应该包括唯识相。因为真见道是比较殊胜,因为你有真见道,一定有相见道,所以我们但讲真见道,也就代表一定有相见道,是这个意思。
我们在趋向于这个唯识性的时候,从资粮位来看,资粮位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刚开始,我们对唯识实性这种不可思议的无为的理性,这种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理,多分来说是仰信,仰信真如。靠着这么一点对大乘诸法实相的信心的支持,忏悔业障,积集福慧两种资粮,就是这样,摇摇晃晃的度过了一大阿僧祇劫,这个叫“求住唯识性”。内心当中虽然没有见到真理,但是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忘失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个时候是求,君子好逑。
但是见道的时候是“尔时住唯识”,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追求,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本来的家了,所以这个地方是「住」。前面的求,那当然是假借名言文字的引导,佛陀这些法宝的引导去追求了,那带一点信心,带一点闻思的智慧。但这个时候的住,离开语言文字了,是这个意思。
大家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请主任慈悲开示。我们在求的时候,那是不是说我们大乘的观法,就是像主任开示说我们要不断的观察,举例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每天每天…,修法是不是说这样子来修就可以了。就是在求的阶段这样修,那就可以进到住的阶段了?
【师父答疑】:我们刚开始,心中的名言都是颠倒的;就是我们在跟境界接触的时候,所安立的我相、法相,都是从自我意识的无明所发动的。那当然这个时候会引生很多贪嗔痴的烦恼,我们在追求真理的时候,就是依止佛陀的法语的引导;就是我们这念心,我不再随顺我的思想了。那不再随顺思想我的心要追寻谁的思想呢?就是追寻佛陀法语的引导,佛陀讲出很多的文字,来引导我们怎么去思惟,怎么去观察这个世间的真实相,“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就是一个求。
就是我们不断的去观察这句话,就顺着这个方向去观察,说一切有为法,这世间上的财富、眷属、声闻地位,这有为法它不是那么的真实,如梦幻泡影,是无常、无我的。
所以我们在求的时候,那自然是要依止语言文字的,你没有文字没办法求,就是“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没有文字你根本就没办法求。所以刚开始在求的时候,在修观的时候,一定是带相观空,那一定是有语言文字的,而这个文字一定是要有传承的,不是自己想出来的;你要有这个三世诸佛的清净传承,佛陀跟祖师的传承,才可以。
所以藕益大师说,你没有真实的见地,不得乱演偈颂,你不要在那边打坐,自己变现出一个语言文字出来。佛菩萨那种圣人的智慧,他是从清净心里面流露出文字的;我们从妄想流出文字,这个文字不能引导众生趋向于解脱。所以我们在求的过程当中,你要注意你的传承,你依止的传承一定是历代的祖师,有修有证的这些法语,这样子才算是「求」。
不过看唯识的次第,它在追求真理的时候,它在通达位之前,偏重在从假入空;它偏重在破执这一部分,修无分别智破除心中的我相、法相的执取,破除心中的名言,他偏重在空这一部分。到了修习位以后,才从空出假,广学无量法门,看这个位次是这个次第。
我们看第四,修习位:
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如所见理,数数修习,伏断馀障,其相云何?
这个修习位呢,他前面的叫见道位,这个时候菩萨安住在一个修道位。什么叫修道位呢,就是“如所见理,数数修习”。前面的菩萨是真实的见到真理,但是没有圆满,这个时候菩萨继续的「如」,如就是随顺他所见到的这种非空非有的中道实相的真理,继续的“数数修习”,不断不断的把这个真实的道理,在心中不断的修习,「伏断遗障」,伏断这个俱生的烦恼、所知二障。其相云何,我们看偈颂。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
捨二麤重故,便证得转依。
这个偈颂呢,我们分两部分:前面第一部分是讲他心识的自体;第二段是讲心识的作用:
一、就是这个修习位的菩萨,他那一念心识是安住在什么样的体性呢?“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这种智慧呢,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无得」,无所得。他没有这个能取,所取的这种执取;第二个「不思议」,妙用难测叫不思议;第三个「是出世间智」,这个智慧是无漏的,断除世间的有漏的法,它对烦恼障、业障、报障有断除的功能。它有这三种的力量,“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这个是讲他智慧的自体。
二、这种智慧有什么作用呢?“舍二麤重故 便证得转依”。他能够断舍烦恼、所知二障的种子,成就菩提涅槃二转依果,它有这种作用。
好,我们看藕益大师的注解:
无分别智,离诸戏论,说为“无得”。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
无分别智,这个地方的无分别智是我空、法空的智慧,它把心中这些名言的戏论,这些我相、法相都消失了,所以心中是无所得,无有少法可得。禅宗说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境界出现。
“妙用难测,名不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这个妙用难测这句话是说,当然资粮位的菩萨,他也是发了菩提心,信解大乘佛法。发了菩提心以后,他内心当中也很真实的想为众生,为佛教做一点事情。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心中很多的烦恼,很多的名言在障碍他;他心跟各式各样的境界接触的时候,这一念心被心中的名言妄想遮障住了,就把精神体力都耗损掉了。所以他虽然有心想做事情,但是他的功能发挥不出来,烦恼障碍他的菩提心。
这个修道位的菩萨不是这个境界,他那个菩提心的力量,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时候,他那个心中粗的名言完全被消灭掉了。所以他做佛教事业的时候,那是妙用难测。
我讲一个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跟他的弟子结缘的一个因缘。
在《佛本生经》上说,释迦牟尼佛有一次在旷野当中为诸比丘,还有优婆塞,优婆夷说法;那么佛陀说完以后大家听了很欢喜。阿难尊者就说,说佛陀,我们跟随你多年,听你的法都很欢喜,说我们是跟你结什么因缘,为什么我们做你的弟子,听你的佛法很欢喜呢?
佛陀说,我过去行菩萨道的时候做一个大国王,那个时候我的国家有几百万的人民,大家生活的很快乐。但是有一年发生了饥荒,就是这个稻米都歉收了,歉收了大家老百姓没饭吃了。国王就把自己的仓库打开来,慢慢的一天一天的大家省吃俭用,就提供给这些饥荒的老百姓吃。但是吃了三年,三年以后就把国王仓库的粮米就全部吃光了。吃光以后,这国王没办法了,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他很惭愧,身为一个国王没有德行,招感这个饥荒;他就把王位交给他弟弟,他就说我要离开这个国家,到荒野地方去找寻食物,愿意跟着我的就跟我来,你愿意留下就留下。全国几百万人口当中,有八万人就跟着国王离开这个国家,到荒野的地方去另外寻求生路。这个国王带了八万人,就一直走一直走,经过了沙漠,最后来到一个大海的旁边,实在是没办法了,大家饿的都是快死亡了。
到晚上的时候,这个国王就跑到海边去,他说现在跟我的八万人都快要死掉,我愿意以我的善业力,发愿我现在跳海自杀,死了以后马上变出一个大鱼,用这个鱼的血肉来滋养这八万多人。当然这个菩萨不是一个普通的菩萨,长时间的积功累德,心中有善业力。心中有福报力的人,那咒愿那还得了,他一咒愿以后,跳到大海去变成一个五百由旬的大鱼,这个大鱼长五百由旬。
第二天早上起来,大家看哎呀,这个海边沙滩躺着一个五百由旬的大鱼,大家就拿那个刀子来割它的肉,它这个肉吃完以后,第二天自然又出生出来。这样子慢慢慢慢,就把这八万多人的生命维持下去,直到饥荒过去为止。这八万人后来就做释迦牟尼佛的在家、出家的弟子,释迦牟尼佛过去是这样子跟弟子结缘的。
说是“无得不思议,世出世间智”,这个圣人的那一念心,他把心中我执、法执这个烦恼障消灭以后,行菩萨道的力量那是不可思议的,那没有心中的名言的障碍,经典上说是“我不爱生命,但惜无上道”。他心中所思惟的方向,就是那个道——道理。这件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他不会被自己心中的我执、法执的名言障碍住,不会的,就是“妙用难测,名不可思议。断世间故,名出世间”。他有这个断除世间这个惑业苦的力量。
烦恼、所知二障种子,性无堪任,违于精细轻安之无漏法,名为“麤重”。令彼永灭,说之为“捨”。
这个时候,断除了心中的烦恼、所知二障,这叫粗重。因为这个烦恼、所知二障,它在我们心中出现的时候,使令我们内心感到很多的负担,就像这个牛背负很多的东西一样,这叫粗重性。它没有堪任性,就是我们很想为众生、为佛教做事,但是我们呢内心当中背负着很深重的我相、法相的名言。那么这个时候呢,“舍二粗重故”,把这样的名言消失掉。这样的名言消失有什么好处呢?
捨烦恼障,便能证得“大般涅槃”。捨所知障,便能证得“大菩提智”。菩提涅槃,名为“二种转依果”也。
这个大般涅槃当然指的是一个断,就着断德来说、约着破恶来说,这个大般涅槃是约着断恶,这个是破我执的烦恼障所成就的。大菩提是约生善,当然这个生善是六波罗蜜的功德,但是以般若波罗蜜为主,所以这个菩提做代表,它这个是破除法执的所知障所成就的。
所以说是舍掉了烦恼、所知障,而证得了菩提、涅槃二转依果,是这个修习位菩萨他内心的一个成就。当然他之所以有这个成就,他有这样的妙用,主要依止的是“无得不思议”的这种智慧,无所得的智慧,才有这个作用的。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