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37
大爷嬉皮笑脸地说:“建国,你少说这话,以后咋样我不管,马我就不给你,你能咋的?我就欺负你了,你又能咋的?”
“大哥大嫂,钱不能花一辈子,你放心,有你求我的那一天。”
“嘿嘿,你挺能呀,就你穷成那个样,让我求你,你等下一辈子吧。”
面对亲哥哥的无理与无情却无可奈何的爸爸和妈妈商量后,决定自己买牲口,就和老程头买了一头牛,花掉了全部的积蓄,这样的好处是可以和别人家插组(合伙种地的意思)。
第一次插组就是和苟成金和关大爷家,苟成金是个实诚人,他高兴地说:“咱们三家插组,十年也不散。”可惜不到一年就散了,原因就是苟三的妈会偷奸耍滑,只想着别人帮他家种地,自己却不出力。
先是给她家种,再给高超家和关大爷家种。等种完了她家的,她就开始装病,头疼了,脚疼了,反正是不上地。装一天两天还可以将就,时间长了谁看不出来,跟苟成金说:“你家老娘们儿不能这样。”可苟成金连个屁都不敢放。
爸爸跟关大爷一看,凑合一年算了,不跟她较这个劲,好在地已经种完了。
趟地只要牲口和几家的男人,就可以也对付过来,那时还不太流行追肥,都是下的农家肥(粪)。后来流行下底肥和追肥时用的人手就多了,插组就更不好插了,都斤斤计较的。
等快要秋收时,苟三的妈借口老高家的人少,想把他家给踢出去,只是他家和关家插组。关大爷人挺好,说:“你不要老高家,那就都散了吧。”
就这样十年不散的插组,不到一年就散了。
苟三儿的妈堵在关大爷家门口,骂了好几天。关大娘更是老实,也都知道她的德性,也不理,你爱骂骂去,不嫌累你就吵吵。见没人理,她也就自讨无趣不吱声了。后来谁家跟她家插组,都先讲好了一家出几个人,要是谁家装病不上地,插组立马就散。
苟三妈还骂过爷爷,原因是她家穷,养的鸡也没有粮食喂,所以她每天早上就把鸡放出来,往别人家院子里哄,趁着别人家喂鸡也能捡上一些苞米粒、谷子粒啥的。爷爷不吃你那一套,他每天喂鸡时把粮食撒在院子里后再把鸡放出来,然后走到大门口,手里拎着鞭子,一边抽一边喊:“啊式,欧式,啊式,欧式。”
把老苟家的鸡都吓了回去,非但吃不着爷爷家的粮食,吓得连自家的院子都出不来。
那苟三妈就气得不行,可她不敢和爷爷吵架。
一个是爷爷年龄大,手里有鞭子,老人打你一下,你就是闹,最后也没辙。
再一个是爷爷嗓门大,爱骂人,也是远近闻名的吵架高手,她不敢惹,也就是站在自家院门口指桑骂槐地喊上几句。
奶奶死了,爷爷跟着三姑去了哈尔滨,房子卖给关大爷的二儿子关奎住,二嫂也是个厉害茬,骂人也都不重样,气得苟三儿的妈不行,总说走了个悟空,来了个猴。还弄了只破黄胶鞋,扔到了二哥的院子里。
二嫂用棍子挑着这只破鞋进了她家的院子,直接从她家的窗户给甩了进去,然后堵着她家门口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