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853章 治倭(第2页)

杨洵估算着说道:“倭人看来还是老实的,清除了武士阶层,收缴了武器,难以作乱。”

对倭人农民来说,就是老实地种田,老实地缴纳赋税,并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生活。

不仅要供养封建领主和武士阶层,还有幕府高高在上,等于是双层的剥削和压迫,生活相当困苦。

对于倭皇和幕府,倭人百姓根本没有多少感情,他们只是面对最直接的统治者,那些封建大名。

而对于明军的占领,以及明国的统治,他们能感觉到的是赋税的减轻,田地的增加。

况且,以前收取赋税的封建大名多数还在。即便不在,他们的生活也还是种地交税。

依据标准观点,十九世纪之前,人们有乡土性、区域性,或宗教性的效忠,但无国家观念。

而民族主义诞生得不算晚,发展得却很缓慢。

应该是到了十九世纪,意大利的独立战争,西班牙人反抗拿破仑,才得以完善,以及充分的体现。

这些,都要在两百年左右之后,才会出现,离现在还早着呢!

“向外迁徙的工作还将持续进行,既减少本岛倭人数量,又腾出安置移民的地方。”

谢伯远把手里的文件递给杨洵,说道:“这是选好的,你看看地点是否合适?”

四国岛安定后,驻军一万;九州岛驻军三万,再有一支分舰队,足以保护两岛,并威慑本州岛的德川幕府。

远隔大海,驻军轮换比较麻烦又困难,有家眷的会搬迁过来,没有家眷的就在当地娶妻落户。

驻军和家眷也就成了第一批移民倭岛的明人,这其中,还包括数万朝鲜军队。

大明已经向朝鲜政府提出要求,要求朝鲜政府为这数万朝鲜军队的家眷赴倭提供帮助。

大明帝国对倭国的征伐,不仅解除了朝鲜对倭国的防范和戒惧,也震慑了朝鲜国王和大臣。

虽然大明皇帝接见了朝鲜王世子李焞,重申朝鲜为大明不征之国,且讲清了伐倭于两国之利。

但朝鲜君臣眼见到明国的强大,更加地恭顺小心,对于大明帝国的要求全部照办。

也就是说,由大明训练并武装的数万朝鲜军,以后也会加入大明国籍,成为大明对外征战或镇守倭国的可靠武力。

而向外迁徙倭人的地方,也有了长远的计划。

黑龙江省、外东北、西伯利亚、库页岛、堪察加半岛等等,既增加远东的人口,有助于经营开发。

同时,又会不断设立据点和基地,以倭人朝鲜人进行屯垦,并向新大陆探索开路,实现皇帝的宏图大志。

南下北上的大战略仍然是大明帝国的国策,只是除了远东和澳洲,又多了跨过太平洋的新大陆。

杨洵看过文件,并无不同意见,笑着说道:“如果五六年之后,能够武装训练本地倭人,对德川幕府作战,那就更好了。”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谢伯远轻轻摇头,说道:“如果能实现的话,五六年不够,总要十几二十多年。”

他们并不知道,皇帝希望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驯化出一批倭人。还有同化的朝鲜人,组成数万的开拓军,前往新大陆立足。

在他看来,倭人农民本来就是目不识丁,便能暂时放弃认识和书写汉字这项标准。

只要会说流利的汉话,穿着大明的服饰,并宣誓效忠明国,差不多就能够使用。

也就是说,现在三五岁的倭人,经受大明的教育,十五年之后,便符合征募为兵的条件。

至于将来的条件是否会放宽,还要看改造倭人的效果,以及倭人归化同化的速度。

对此,黄立还是持乐观的态度。哪怕是二十多年,他也是可以等待的。

“大人。”一个官吏脚步匆匆,入内禀报,并呈上刚到的旨意。

皇帝与大臣们的书信来往还是很密切的,这比下正式的圣旨要随意,篇幅较多,说得也比较详细清楚。

通常都是对于工作上指示或建议,语气都比较温熙,少有疾颜厉色的斥骂。

反正,如果要是贬谪,或是有违法犯罪,直接下旨就是,也用不着书信。

谢伯远恭敬地接过书信,又向西拜了拜,才认真地验看封印,确认无误才打开阅看。

杨洵作为副督,已经看到书信黄封乃是总督府收,便知道自己也能看到,但还是投来关注的目光。

半晌,谢伯远看完书信,如释重负般地微笑起来,把书信递给杨洵。

杨洵接过阅看完毕,脸上露出笑容,说道:“万岁英明,对倭人恩威并施,且放权与我等,亦是信重之故。”

谢伯远点着头,说道:“倭人畏威不怀德,确实是此阴狭心性。万岁信重我等,却也令我等重任在肩,心下凛然啊!”

黄立一般都是大方向上的指引,对于海外占领地的总督们,也敢于放权。

总督辖管一方,又隔海千里,信息联系不便,很多事情都要根据具体的形势,以灵活应变。

所以,黄立也不用太多的条条框框来束缚他们,尽量让他们有发挥才智的空间。

况且,虽然自以为对倭人的民族特性足够了解,但实际上也会有所差异,不敢保证绝对正确。

得到皇帝的指示,或者说是鼓励的支持,谢伯远和杨洵都感到激动和振奋。大展拳脚,谁不希望呢?

每个海外占领地都有各自的特点,虽然很多治理经验能够借鉴,却也不是简单的千篇一律的照搬照用。

比如宗教不同,生活习惯和水平不同,原来的统治方式也不一样。就象倭人和孟加拉人,就要区别对待。

“扫除倭文,收缴倭文书籍,可以开始了。”谢伯远下定了决心,说道:“商铺的招牌,有半年缓冲期,先双语,期限到了,撤掉倭语。”

杨洵点头赞同,说道:“也给倭人一个期限,半年或一年,就只能说汉话,说倭语者,罚。”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