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样稀松 作品

第514章 辽东封禁,遗害后世(第2页)

辽东苦寒,在当时确实不是随便说说而已。没有早熟耐寒高产的作物,百姓们都活得苦巴巴的。

什么黑土地、北大仓,当时是根本没影儿的事情。

所以,明军发放的米粮,对于辽民来说,相当的稀罕。清廷虽然也向辽东输粮,可跟他们这些类似于农奴的百姓,却没有多大的关系。

清王朝是靠辽东起家,夺得天下后迷信地认为辽是它的“龙兴之地”,是所谓的“龙脉”,不能遭受破坏。

另外,辽东很多山林河谷出产的珍珠、兽皮、人参等贡品,被清廷认为是专属特权,将其划为禁区。

辽东本来就没有多少人口,长期的战乱,大量汉族百姓或被杀害或被逼迁回关内,东北人口大量减少。

清军入关后,又把编入八旗的各族人民几乎被迁徙一空,导致人口锐减。

顺治之后,清廷又重新捡起努尔哈赤的遗训,正式将东北的土地封禁。

清廷封禁辽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当时八旗子弟已经开始腐化,清廷想保持一支精锐八旗军队,让他们在辽东进行军事化屯垦。

辽东荒僻,形同隔绝,也能避免内地的不良恶习传到辽东。

这些留驻辽东的八旗兵丁的家庭,不许从事农业、工商业等活动,就是希望他们能保持艰苦的作风,准备专心打仗,不要被其他事情影响战斗力。

同时,辽东也不准随便采伐树木,用以保持八旗兵将在荒野中骑射围猎的习俗。

其二,满人的人口基数少,也是清廷担忧的重要原因。如果辽东汉人太多,万一起义造反,满人怎么再退回辽东老家?

历史上,自私自利的满清,对于东北地区的封禁,一直到甲午战争之后。

当时,沙俄侵占东北使得东北地区形势急剧恶化,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沦丧,中国到了亡国的边缘,满清才结束了两百多年顽固不化的政策。

可以说,满清封禁东北是遗害万年的恶政。这一切都是他们的短视、愚蠢,自私自利所造成的恶果。

现在,满清开始自食恶果。由于人口少,辽东开发程度严重不足,已经供养不起太多的兵力。

你以为在关内站不住脚,还能撤回辽东,那么多的人口吃什么?

至少需要一年的大规模耕种,才有可能解决吃饭问题。可这时间,明军会给你吗?

移民垦荒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需要资金投入的。垦荒之前,至少要准备好农具、种子,以及在第一季食用的粮食。

如果什么都没准备,那就只能靠渔猎,来熬过粮食未收获的空档期的。

显然,对于仓促撤回辽东的满人来说,这将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时期。

而直到现在,清廷还没有意识到危机,还没有提前准备撤回关外的通盘计划。

当然,这对于明军是有利的,也是黄立并没有急于进攻中原,故意给清廷造成还能坚持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