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王不懂 作品

第一三八四章 根本问题(第2页)

董良自然知晓外界的这些传言与风声。暗部虽不允许在国内采取行动,但他还有其他消息渠道,毕竟他正值壮年,耳目并未昏聩,底下的人也不敢刻意隐瞒这些负面消息。

面对这些问题,董良着实有些无奈,一时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倘若条件允许,他何尝不想让华族休养生息几年,可诸多事务已然骑虎难下。若此时与沙俄停战,便意味着必须做出妥协与让步,然而哪些地方能够让步,这是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在自己让步与他人让步之间,董良内心更倾向于让对方做出让步。如此一来,就唯有通过打胜仗来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

杨瑛瑛此前汇报的事情,也让董良颇为重视,他决定与陈得利商议一番。毕竟商部是他一手创立,其中许多官员都是他昔日的部下。

陈得利仔细看过董良递给他的材料后,不禁长叹一口气,感慨道:“老刘原本是个很有能力的掌柜,戈壁铜矿交到他手中,仅仅几年时间,产量便占到了咱们华族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极大地缓解了电力产业对铜的需求,甚至把东鲁的铜价都压低了。真没想到,他竟会做出这般贪腐之事。想当初,戈壁铜矿条件极为艰苦,喝水都得靠骆驼运送,我听闻他们半年都洗不上一次澡。有一回我去视察,看到老刘跟那些工人一样,浑身上下沾满风沙,简直成了个泥巴人。”

“无论他是谁,曾经立下过多大的功劳,都绝不能成为他贪腐的借口。这些财富本属于全体华族百姓,他们将其据为己有,一旦被百姓知晓,以后还如何能信任我们?我们将土地收归国有,以国家的名义运营企业,这些资产并非我们个人所有,而是代百姓管理。这些钱只能用于企业与国家的发展,绝不能中饱私囊。”董良一脸严肃,神情凝重地说道。在他心中,有些原则就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陈得利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今身为内阁总理,他的格局相较于从前更为高远。他更在意的是在自己的任期内,能够做出多少实实在在的成绩,为国家和人民留下多少有益的政治遗产。他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董良也并非反对下属发财致富,毕竟大家当初追随他推翻满清,除了求生存,也各有自己的私心。董良自己也会为家族考虑,陈家同样拥有家族产业,目前由陈得利的夫人王翠翠掌管,主要涉足纺织业。但陈得利为人低调,为避免与普通纺织厂产生竞争,特意让王翠翠将家族纺织业的重点放在高端纺织品领域。

“元首,我定会对商部展开彻查。绝对不会放过这些蛀虫。”陈得利坚定地点头道。

商部是华族各部中摊子最大的部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些大型企业。商部管理的资产早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这么多的财富放在不同的人手中,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华族的内部稳定。物质的发展,也让人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这让很多手握权力的人无法保持住自己的初心。

当他们被商人带到纸醉金迷的场所消费的时候,他们不禁会想为何这些商人就能够天天享受这样的生活。明明这些人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卑躬屈膝。

这些想法就跟种子一般,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逐渐膨胀。

权力失去枷锁,或者枷锁不牢固,就必然会失控。所以董良认为问题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解决。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因此他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仅仅是查处和抓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商部管辖的国属企业规模庞大,已超出了现有行政单位的管理能力。你不妨思索一下,能否制定出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来规范这些国属企业的运营。我们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董良深知,华族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内部的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国家的未来走向。而外部的战争局势也不容乐观,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带领华族走出困境,迈向繁荣,是他肩负的沉重使命。

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仿佛在透过层层迷雾,探寻着华族未来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