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官家他竟然跑了?!......
梁方平带着京城的全部禁旅屯兵黎阳, 结果一见金兵的先头部队,便吓得狼狈溃逃。
黄河南岸守桥的宋兵,远远见到金兵旗帜, 也赶忙烧桥而逃。
守卫黄河南岸的滑州的两万宋兵,更是金兵影子都没见到, 就望风而逃。
最后金兵闲适从容地, 用小船一批一批渡过黄河, 接着斡离不就挥师直逼都城开封。
而西门卿他们也料得准准的, 当金兵逼近开封的时候,登基不久的新帝宋钦宗赵桓,以及左右宰相白石中、李邦彦等大臣,也都准备逃离京城, 去追随太上皇赵佶!
历史上的这个节点, 有地位不高的李纲挺身而出, 成为开封军民抗金斗争的中流砥柱。
但此世界的此时, 李纲被排挤派遣到了盐军地盘做官。
而历史车轮滚滚所向, 大势所趋,并不会仅因某人而转道。
虽然两宋之交时,有徽钦二宗这种没骨头的软蛋, 但也不乏宗泽、李纲、岳飞等抗金名将, 铸就民族不屈脊梁。
这次没了李纲,又有张浚挺身而出!
此张浚, 并非陷害岳飞的彼张俊, 两人不是同一人。
张浚乃是抗金名将、民族英雄、南宋名相、学者。
重和元年的进士,西门卿蝴蝶翅膀扇动所致, 没如历史上那样调山南府士曹参军。进士及第之后, 暂留开封候官。
若说李纲挺身而出时, 是一个地位不高的官员,那张浚就更加不起眼了。
张浚虽有一个光辉的出身——西汉留侯张良、唐朝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之后,但久远的先祖照拂不到千百年后的子孙。
他四岁时就成了孤儿,老家汉中,在朝廷没有故旧亲属余荫,中了进士后甚至只能在京候官。
张浚此时虽进士及第,却甚至都还不能算有官身,仍旧视作太学学子。
当他听闻金兵渡过黄河,直逼开封时,圣人官家竟然不曾准备抵御,反而有效仿太上皇之举的打算,准备逃离京城!
朝中宰相大臣们,不但不曾劝谏,反而多有附和撺掇!
张浚欲要劝谏,却无法得见龙颜,竟是保家卫国无门!
无奈之下,张浚说服太学中同样有一腔保家卫国热血的学子,几十人结伴走上街头,奔走呼告!
“中原乃王朝根本,开封是王朝台基,如何能弃守奔逃?!”
“金兵铁骑冷酷无情,朝廷若弃开封不守,百姓何处可逃?!焉能存活?!”
……
皇帝和朝臣可以逃得掉,但平民百姓能逃亡何处?
弃守开封,城中百姓必如燕京百姓,被金兵残杀掳掠!家破人亡!
皇帝大臣不在意这座都城,但百姓无法不在意自身和亲人的性命。
“坚守开封!坚守开封!”
“誓死守卫开封!”
……
张浚带领太学学子,说出民意所向,一日之间群情沸腾!
之后紧接着第二日,张浚又带领太学学子往朝中宰相大臣们的府邸,在府外高声呼喊保卫开封。
第三日一早,张浚一行并城中许多百姓,在皇宫宫墙之外静坐劝谏。
群情激愤之下,赵桓害怕他还没逃出开封,就被太学学子和百姓给拦住,万一混乱之中损伤龙体也有可能。
“张浚竖子!悖逆贼子之辈!”
赵桓被架在了火上烤,又怕被百姓冲击宫门,好没道理地骂过张浚之后,又不得不召见以他为首的一干太学学子。
得以面见龙颜,之后张浚行了李纲之举,坚决劝阻赵桓逃跑,并表示愿意承担组织守卫开封的重任。
“……虽京城禁旅已随梁方平之流于黎阳溃逃,开封已无精锐重兵,但号召收拢逃兵,组织城中青壮男儿,再加上皇城禁卫军,据城以守,亦可待援军!”
张浚很有保家卫国的无畏气概,也说的很对,但说服不了一颗想要逃跑的皇帝龙心啊。
赵桓表面认可张浚说辞,大赞太学学子们的爱国之心,并授官张浚为东京留守,让他负责京城的守备事宜,又表示他已决心固守东京、抵御金兵。
张浚到底不像历史上的李纲当时已经为官十来载,略知朝中君臣的秉性,大约并没完全相信赵桓固守御敌的决心,后面才又劝回要逃跑的宋钦宗。
张浚只以为劝阻成功,当即告退出宫,去号召组织溃逃回来的一股股逃兵,又令人在城中各处摆设征兵点,招募城中百姓青壮御敌。
又去兵部协调开启武备库,给临时募建的护城军分发盔甲兵器。
虽然武备库几近荒废,发给青壮们的盔甲生虫,兵器斑锈,但初建的五万护城军军心昂扬,万众一心守城,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但赵桓不这么认为啊!
“胆小如鼠的逃兵,手无寸铁的百姓,能守住开封?”
“郭药师和梁方平,以及沿途禁军厢军精锐,都不曾拦住金兵铁骑,无险可守的开封,还能叫那支玩笑似的护城军守住?!”
宰相李邦彦连连赞同:“正是!正是!况且那张浚一个毛头小子,竟扇动太学学子,鼓动城中百姓,相逼宰相和君王,岂知来日不是又一个方腊、西门卿?!”
“李相公言之有理,朕与诸位相公安危,岂敢交予张浚之手?”赵桓也点头。
赵桓又说:“太上皇素来老成英明,他老人家南下避难,想来是深谙敌我武力悬殊。我今日也当效太上皇之举,亦不失为人子之举。”
太上皇都跑了,他这个儿子不跑,岂不是不当人子?!
总而言之,还是要跑才行!
于是第二日早朝时,第一次上朝的张浚,一路上打着腹稿,准备着朝上向官家奏禀护城军组建情况,并上奏操练计划,以及将皇宫的禁卫军也纳入护城军。
结果张浚面对的,就是空荡荡的皇宫!
不见上早朝的皇帝和重臣们,唯留一些六部小官,在大殿前的广场面面相觑,惶恐不安。
偶有几个挎着包袱卷匆忙奔逃的太监和宫女。
张浚:“……”
“官家他竟然跑了!”
这是他怎么也没想到的情况。
……
宋钦宗赵桓这次的凌晨出逃,没有如历史上那样被李纲当场撞上,又说动禁卫军‘愿死守’,而后再以此去劝赵桓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