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伪善至极

  身为历史学家的老者对于这些历史事件研究颇深,稍稍组织语言后,开始讲述道:

  “佛教初入中土,寺院由布施而得到的财产在当时为寺院所有,主要用于维持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佛事活动。

  后来逐渐演变为寺院地主。

  寺院地主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一个组成部分,寺院地主经济是添加了佛的风韵的封建地主经济,但它的高速发展却给世俗社会的地主阶级增加了现实中的竞争机制,也给国家经济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而封建国家又是由世俗地主们建立和把持的,经济利益关乎根本,所以当佛教势力严重威胁其根本利益时,作为世俗地主的总代表--皇帝,为维护自己的根本利益不得不对佛教痛下杀手锏。”

  而这一点则是三武一宗灭佛的起因。

  紧接着,老者继续阐述道:

  “首先,佛教寺院大兴土木,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这一点身为现代人的杜酆深深表示赞同。

  三清只需泥土塑,佛祖却要塑金身!

  佛说普度众生。

  度世上穷苦,受苦受难之人。

  那为何人世饥荒之时,佛祖不愿以自己的金身换取粮食接济穷苦百姓?

  为何华夏遭受外族入侵,处于水深火热之时,佛不见踪影?

  如今盛世降临,一个个佛家弟子圆润发光,快要能和八戒一拼了!

  这年头,连寺院都t

  普度众生,虚伪可笑的谎言罢了!

  佛只度有元人。

  如今的佛家弟子一个生活滋润,只知敛财,哪还关心得了普通穷苦百姓。

  恐怕,衣衫破烂的乞丐连寺庙大门都没资格踏入吧!

  想到这,杜酆有种想要冲到灵山掐死佛门传销集团头目的念头。

  此时,老者继续开口说道:

  “其次,寺院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严重影响了国家土地政策的实施。

  寺院经济主要以田产为主,而寺院一般靠施舍和兼并与掠夺两种手段来获得土地。

  无论国家还是王公贵族兴造寺院,一般都随之施舍一些土地。

  比如唐高祖时,少林寺因助唐平王世充而被赐田40顷。

  除皇帝外,大量的王公贵戚也争营佛寺。

  另外,自南北朝以来,由于社会动荡和王朝更迭频繁,阶级矛盾尖锐,为寻求精神寄托,士族地主和普通民众也将田产大量施舍给佛教寺院,使寺院田产大增。

  寺院除靠施舍获得土地外,还大肆兼并和掠夺土地。”

  的确,现在去某些寺庙必须要交香火钱。

  这tm和变相的占山为王收取保护费有什么区别!

  “第三,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政府的税役。

  寺院经济的突出特点即寺院在占有大量土地的同时,还拥有大量的依附人口。

  人民之所以愿意投身佛教寺院,主要是因为寺院有免役调租税的特权。

  僧尼不但“寸绢不输官府,升米不进公仓”,而且“家休大小之调,门停强弱之丁,入出随心,往返自在”。”

  “除上述危害之外,寺院经济的发展还使寺院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甚至诱发起义,威胁封建统治,这也可能是封建政权灭佛的一个重要原因。

  佛教中,佛法平等,但实际上,佛寺中等级十分森严。

  在僧侣中,寺主和各种神职人员构成了统治阶层,而下层僧侣及依附于寺院的人口则构成了被统治阶层,这两个极不同的阶层,体现了寺院经济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阶级对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