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霍家灭门 歼厥渠魁(第2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为了立后问题,几踌躇了一两年。当时后宫妃嫔,共有数人得宠,张婕妤最蒙爱幸,生子名钦;次为卫婕妤,生子名嚣;又次为公孙婕妤,生子名宇;此外还有华婕妤,但生一女。汉宣帝本思立张婕妤为后,转思婕妤有子,若怀私意,便与霍氏无二,如何得保全储君;乃更择一无子少妒的宫妃,使登后位。拣来拣去,还是长陵人王奉光的女儿,入宫有年,已拜婕妤,可令她作为继后,母养太子。王奉光的祖宗,曾随汉高祖入关,得邀侯爵,至奉光时家已中落,斗鸡走狗,落拓生涯,汉宣帝曾寄养外家,得与相识。奉光有个女儿十余岁,颇具三分姿色,只是生来一个怪命,许嫁了两三家,却往往克死未婚夫。
到了汉宣帝嗣阼,奉光女尚未适人,汉宣帝追怀旧谊,发生异想,把她召入后宫,立命侍寝,赐过了几番雨露,王女幸得承恩,宣帝却也安然无恙。想是王女命中应配皇帝。后来霍后入宫,张婕妤又复继进,或挟贵,或恃色,惹得宣帝一身,无暇顾及王女,遂致王女冷落宫中,少得入御。不过宣帝却还未忘,命王女为婕妤,得令享受禄秩。王女心已知足,安处深宫,一些儿没有怨言,膝下也无子女。
至此竟由汉宣帝选就,册为继后,就把太子刘奭交付了她,嘱令抚育。
张婕妤等,都诧为异事,引作笑谈。惟王女虽得为后,仍不见宣帝宠遇,且情性甚是温和,毫不争夕,所以张婕妤等仍得相安,由她挂个虚名罢了。正女知足不辱,却是一个贤妇。
是时为汉宣帝六年,汉宣帝已改元二次,曾于五年间改号元康,内外百僚,竞言符瑞,连番上奏,说是泰山陈留,翔集凤凰,未央宫降滋甘露,宣帝归德祖考,追尊悼考即史皇孙。为皇考,特立寝庙,豁免高祖功臣三十六家赋役,令子孙世奉祭祀,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粟帛。又颁诏大赦,省刑减赋,今特胪述于后:
“书”云:“文王作罚,刑兹无赦。”今吏修身奉法,未有能称朕意,朕甚愍焉!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励精更始。
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使能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析律谓分破律条,贰端谓妄生端绪。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奏不如实,上无由知。此朕之不明,吏之不讲,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其各察官属,勿用此人。吏或擅兴徭役,增饰厨传,厨谓饮食,传谓传舍。越职逾法,以取民誉,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今天下颇被疾疫之灾,朕甚愍之,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俾民休息!
汉代严格推行皇帝名讳制度,若百姓姓名或日常用语与皇帝名讳同字,轻则需改名,重则可能触犯刑罚。『病已』二字为民间常用字(如疾病、已发生),导致百姓避讳困难。??
汉宣帝又因吏民上书,多因犯皇帝名讳得罪,特改名为询诏云:
闻古天子之名,难知而易讳也。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名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
汉宣帝方整顿内治,未遑外攘。忽然由卫侯使冯奉世,报称莎车叛命,弑王戕使,由臣托陛下威灵,发兵讨罪,已得叛王首级,传送京师云云。
汉宣帝并未曾遣讨莎车,不过因西域归附,前此所派遣的各使,屡不称职,乃依前将军韩增举荐,授郎官冯奉世为卫侯使。持节送大宛诸国使臣,遄返故邦。
冯奉世,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黎城西南)人系上党人。后来迁徙到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冯奉世的祖先冯亭,是战国末期韩国上党郡的郡守。秦昭襄王四十六年(前262年),秦国攻打上党,堵住了太行山中的通道,韩国守卫不住,冯亭就把上党城献给赵国并且为之防守。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和赵国大将赵括一起抵御秦国。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前260年),冯亭在长平之战中战死。冯氏宗族从此分散各地,有的留在潞县,有的在赵地。在赵地的成为官吏将军,官吏将军的儿子们又做了代国的丞相。到秦灭六国以后,而冯亭的后代冯毋择、冯去疾、冯劫都作了秦国的将相。西汉建立以后,冯唐在汉文帝时闻名朝野,他就是代国丞相的儿子。
汉武帝末年,冯奉世因为是良家子弟而被选任作郎官。汉昭帝时,按照他的功劳的大小和所排次序补任武安县的长宫。被免官时,年纪已有三十多岁,才学习《春秋》,钻研其微言大义,读兵法,明晓其内容和实例,前将军韩增上报任命他做军司空令。汉宣帝在位的本始年间(前73年-前70年),随军攻打匈奴。战争结束后,又担任了郎官。
在此之前,西汉数次派遣使节出使西域,大多都辱没使命不称其职,有的贪污,有的被外国刁难侮辱。元康元年(前65年),当时乌孙国很强大,有攻击匈奴的功劳,同时西域诸国刚刚与西汉和好,西汉正准备善待他们,想趁机安抚这些国家,就挑选可以出使外国的人。前将军韩增推荐冯奉世以卫候的身份持使节护送大宛等国的宾客回国。到伊修城,都尉宋将说莎车国人和其他一些国家一起攻杀了西汉所任命的莎车王万年,还杀了西汉使者奚充国。这时匈奴又发兵攻打车师城,因为没攻下就回去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莎车国王呼屠征派使者扬言说北道诸国已经归属匈奴,当时就攻击劫掠南道诸国,并与他们歃血为盟背叛西汉,从鄯善国向西都断绝交通。都护郑吉、校尉司马意都被困在北路诸国之间。冯奉世和他的副手严昌商议,认为如果不火速攻击,莎车国就会日益强大,这样形势就难以控制,一定会危及整个西域。
于是以使节通告诸位国王,从而发动他们的军队,南北道一共一万五千人进攻莎车国,攻占了它的城池。莎车王自杀,就将他的首级传到长安。诸国都平定下来,冯奉世的威名震动西域。冯奉世就收兵回国,将情况上奏朝廷。汉宣帝召见韩增说:“祝贺将军举荐的人很称职。”冯奉世就西行到了大宛国。大宛国听说他杀了莎车王,尊敬他超过了其他使者。得到大宛名马象龙回到长安。汉宣帝很高兴,就下命令议论封赏冯奉世的事。丞相、将军都说:“《春秋》之义,大夫出使国外,如果遇到有利国家之事,可以自行其事。冯奉世的功劳尤其显着,应当加封爵位赏赐土地。”
少府萧望之单独认为冯奉世奉旨出使有其任务,却擅自假托皇帝命令违背旨意,征发诸国兵马,虽然有功劳,但不可以用他做后人的榜样。如果要封赏冯奉世,就开了以后出使的人的方便之门,以冯奉世做榜样,争相发动军队,邀功求赏于万里之外,在夷狄各族中为国家滋生事端。
此例不可开,冯奉世不应受到封赏。汉宣帝刘询认为萧望之的建议好,封冯奉世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
谁知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侍郎郑吉,曾由汉宣帝派往西域,监督渠犁城屯田兵士。
郑吉是会稽人,以士兵身份随军出征,多次前往西域,因此升为郎官。郑吉由于为人坚韧刚毅,熟悉外国事务。自从张骞通西域、李广利征伐后,国家初置校尉,屯田渠黎。
时,郑吉领汉宣帝命令,更分兵三百人,至车师屯田,偏为匈奴所忌,屡遣兵攻击屯卒。郑吉率渠犁屯兵千五百人,亲至驰往援救,仍然寡不敌众,退保车师城中,致为匈奴兵所围。
赖得郑吉守御有方,匈奴兵围攻不下,方才引去。没多久又复来攻,往返至好几次,累得郑吉孤守车师,不敢还兵。乃即飞书奏闻,请汉宣帝增发屯兵。
汉宣帝又令群臣集议,后将军赵充国,谓自西域通道,方命就渠犁屯田,为控御计。此为汉武帝当时之事,借赵充国口中叙明,与上文冯奉世所述的莎车乱事,文法从同。
惟渠犁距车师,约千余里,势难相救,最好是出击匈奴右地,使他还兵自援,不敢再扰西域,庶几车师尉犁,共保无虞等语。此计亦妙。宣帝正在踌躇,适丞相魏相上书云:
臣闻之,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忍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
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间者匈奴尝有善意,所得汉民,辄奉归之,未有犯于边境。虽争屯田车师,不足致意中。今闻诸将军欲兴兵入其地,臣愚不知此兵何名者也。今边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菜之实,常恐不能自存,难以动兵,军旅之后,必有凶年,言民以其愁苦之气,伤阴阳之和也。出兵虽胜,犹有后忧,恐灾害之变,因此以生。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水旱不时,按今年计,子弟杀父兄,妻杀夫者,凡二百二十二人,臣愚以为此非小变也。今左右不忧此,乃欲发兵报纤介之忿于远夷,殆孔子所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愿陛下与列侯群臣,详议施行!
汉宣帝既得相书,乃遣长罗侯常惠,出发张掖酒泉骑兵,前往车师迎还郑吉,匈奴兵见有汉军出援,因即引去,郑吉率屯兵还渠犁。但车师故地,竟致弃去,仍复陷入匈奴。有诗叹道:
屡讨车师得荡平,如何甘失旧经营?
敛兵虽足休民力,坐隳前功也太轻。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节分解。